“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出處】唐·李白《關山月》
【譯注】一輪明月從天山上升起,懸 浮在蒼茫無際的云海間。天山:指今甘 肅省西北的祁連山。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明月出山,云 煙茫茫的景色。[例]一輪皓月,掛在西 邊的天上。遠處的祁連雪峰,隱隱可 見;近處的馬鬃山,山色若黛。茫茫大 戈壁灘,好像罩上了一層薄薄的柔紗。 這時李白的有氣魄的佳句,從我的胸中 涌出: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 萬里,吹度玉門關……(涂光群《西域探 奇錄》)
【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鑒賞1】這是一幅囊 括關、山、月的邊塞圖畫。明月從巍巍的天山上升起,形成云月相映的 蒼茫如海的景象。征人佇立在廣漠的邊塞,遙望故鄉(xiāng),似浩蕩長風, 從故園橫度幾萬里吹進玉門關,悠悠思鄉(xiāng)之情,不言而喻。詩句不直言 戍卒的鄉(xiāng)思之苦,而以長風的行蹤來暗示,倍覺宛轉情濃。
【鑒賞2】一輪明月 從天山之巔升起,沖破無邊無際的云海,掛在藍天之上。大風吹送月亮 在空中漫行幾萬里,才到玉門關。詩的前兩句寫出月出蒼茫云海的壯麗 景象。后兩句用長風吹送明月的夸張手法,僅一“度”字,便寫出關山 明月在邊塞征人心目中所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征人們對明月特別親切,似 乎覺得這月亮好象帶著家鄉(xiāng)親人對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兩句詩遣詞造 語匠心獨運,寫景抒情自然強烈,意境曠遠,余味無窮。
注: 天山,即祁連山,祁連山是匈奴語中“天”之意。玉門關, 今甘肅敦煌縣西北。
【全詩】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釋】①關山月: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 也?!雹谟耖T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北,古時為通西域之要道。③白登:山名,在 山西大同市東。漢七年匈奴單于冒頓曾圍漢高祖劉邦于此,七日后方解圍。(見《史 記·淮陰侯列傳》)④青海: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在今青海省境內(nèi)。
【譯文】 一輪明月升起在天山山脈,在迷蒙的云海中間游蕩徘徊。長風迢迢飛越幾萬里路啊,也把你吹過玉門關外!漢軍征戰(zhàn)兵下白登,胡人窺望于青海邊塞。——由古及今的邊疆征戰(zhàn)之地,從不見有人回來。戍守的士卒眼望著邊城,那盼望歸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當此月明之夜,家中高樓上的妻子啊,哀愁嘆息,大概也沒停歇。
【鑒賞】
這首詩,寫邊地征人的別離之情,故土之思。
《關山月》,原為古樂府曲名,蕭士赟曰: “《關山月》者,樂府《鼓角橫吹》十五曲之一?!薄稑犯忸}》曰: “《關山月》,傷別離也?!睂嶋H上,以月夜為背景,通過月色來寫別離相思之情,確是十分巧妙而省力的,因為皎潔明亮的月色在照耀著自己的同時,也照耀著自己所思念的人,照耀著自己所思念的一切,對方同樣可以遙望明月,以月光為媒介,互訴衷情。古往今來借月色抒別情的詩層出不窮。李白這方面的作品也不少,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子夜吳歌》)等等。這首詩也是如此,只是其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與情調(diào)有所不同。
詩開頭四句,推出一幅雄渾蒼闊的圖畫:處于天山以西的戍邊者翹首東望,但見一輪明月升出山頂,月色照耀之下,茫茫云海與連綿不斷的山峰相溶合,氣象磅礴,頗為雄渾。身處此境,遙望此景,又深深地感受到萬里長風,吹過中原大地,掠過玉門關,挾著故土的氣息,帶著故鄉(xiāng)的月色浩浩而來,于是不由得百感交集。前兩句著力渲染出一幅雄渾蒼茫的氛圍,而后兩句又進一步使關、山、月溶為一體,并給這種氛圍滲入一種凄清的成分。至此,云海蒼茫,愈覺孤單;玉門關外,更感凄涼。此即為這首詩的基調(diào)。
“漢下白登道”四句,述古今邊地的戰(zhàn)事。這里的戰(zhàn)事自古就有了,早在漢代,漢高祖率領的軍隊就曾在白登山被匈奴所圍困;青海灣一帶,胡兵屢屢窺測、騷擾,戰(zhàn)事連綿不休。古來出征的將士,生還者有幾人。戰(zhàn)爭是如此的殘酷,戍人對戰(zhàn)爭的厭倦與反感之情也就不言而喻。
最后四句,進入實質(zhì)性的描寫,戍人眺望邊地景象,思歸之情形于顏色,同時,推想家鄉(xiāng)的妻子也一定登樓憑欄,眺望邊關,嘆息唏噓不已。這是推進一層的手法,詩中常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边@樣寫,使主人公的離別思歸之情更形象,更深一層。
此詩寫戍邊者的別離、思歸之情,氣象蒼闊,凄清而不纖弱。其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便是情景交融,虛實結合,蒼闊凄清的邊塞景象與主人公凄涼孤寂的心情十分吻合。詩前面先寫邊塞景象,寫戰(zhàn)爭,末四句才具體地寫別離思歸之情,但前面的描寫又是對后面必要的鋪墊,邊塞、戰(zhàn)爭與征人之間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而前后之間以及每個小段落內(nèi)部,有虛有實,使得全詩真氣充盈,渾然一體。
《呂氏童蒙訓》云: “如‘曉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及‘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長亭。大舶夾雙櫓,中流鵝鸛鳴’之類,皆氣蓋一世。學者能熟味之,自然不褊淺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
(劉鋒燾)
【賞析】
《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屬古樂府鼓角橫吹曲。李白這首詩,便是通過戍邊戰(zhàn)士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殷切思念,深刻地揭示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的心理痛苦。
前四句寫邊關景色,中間四句是對歷史的回顧,末四句則是現(xiàn)實的憂思,從而形成由景到事,由事到情的發(fā)展線索,而在這一線索中充當主角的,不是詩人,而是“戍客”,景是戍客所望,事乃戍客所想,情為戍客所發(fā),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真切可感。
先看邊關景色:“明月”、“天山”、“玉門關”,從上到下,從西到東,組成了一幅遼闊無比的邊塞圖景,而在月與山之間,雜有蒼茫的云海;在山與關之間,卷動著萬里長風。這里的云,決非“云破月來花弄影”之纖云,而是帶著蒼茫之色的如海之云;這里的風,亦決非“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小風,而是橫跨萬里、氣勢勁健的長風。這樣的風,這樣的云,配上高懸的月,巨大的山,遙遠的關,真是雄渾極了!而且“雄渾之中,多少閑雅”! (胡應麟《詩藪》)
然而,往下看去,氣氛驟變:“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边@不是懷古,而是對歷史的深思?!跋隆?,指出兵?!鞍椎恰?,山名,位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當年漢高祖率兵北進,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于此?!扒嗪场?,即今青海湖,唐儀鳳、開元年間,曾多次遣軍與吐蕃在此一帶攻戰(zhàn)。“攻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攻野以戰(zhàn),殺人盈野”(孟子語),試想想,在這血雨腥風的征戰(zhàn)之地,能有幾人活著返回故鄉(xiāng)呢?
正是因為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這兩句乃是全詩的重心所在?!笆汀?,即戍守邊關的戰(zhàn)士。作者在詩的末尾才點出“戍客”,用意極深。其一,它可以讓人再次回味前面的景色:所謂“雄渾之中,多少閑雅”,只是就景論景之語,如果站在一個多年戍邊的征夫的角度上,便會發(fā)現(xiàn),本應在東方升起的明月,現(xiàn)在卻緩緩升起在邊遠的天山之上(因戍客更在天山之西),便令人感到凄寒;本來給人以壯美之感的長風,現(xiàn)在卻掃過荒無人煙的萬里邊塞,就使人頓覺無限蕭瑟;而蒼茫的云海,則無異于“濃云慘霧和愁織”的心理背景;雄壯的關隘,更是萌發(fā)“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的直接契機。其二,它可以加深人們對歷代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實質(zhì)及其后果的理解。其三,它更深化了戍邊戰(zhàn)士眼前的痛苦和煩惱:因“望邊邑”而“思歸”,因思歸又難以歸去而生“苦顏”(愁苦的臉色),因難以歸去而越想歸去,實在歸去不成,便生出無限遐想,然而這遐想?yún)s也毫不輕松愉快,它不僅不能使心靈得到暫時的解脫和安慰,反而更加重了滿懷的愁緒:“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在這樣的夜晚,自己的妻子登樓遠望,恐怕也在不住地嘆息吧!“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這種場景,本是極令人傷感的,現(xiàn)在卻出于一個征人的想象之中,而且想象中還夾雜著那聲聲不斷的嘆息,不就更顯得無比沉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