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比娨馑?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出處】唐.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閨意獻張水部》
【意思翻譯】洞房里的紅燭徹夜不熄。新娘等待著天明向公婆行禮。
【全詩】
《近試上張水部/閨意獻張水部》
.[唐].朱慶馀.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注釋】 ①另一題作《近試上張水部》。張水部:即張籍,曾官水部員外郎。②停:留。③舅姑: 丈夫的父母,猶今之公婆。④入時無:是否入時。
【鑒賞1】
這首詩又題為《閨意——獻張水部》。張水部即水部郎中的張籍。就詩本體而論,確是一首語妙意佳的閨意詩。
詩寫新婚夫婦拜見父母前,新娘惴然不安的心情?!岸捶孔蛞雇<t燭”,“洞房”已提示了是新婚,“昨夜”,說明寫的是“今晨”?!巴<t燭”是安置紅燭。由此可見紅燭高燒,通宵煌然,到曉未熄。新娘最耽心的卻是次日見公婆不知能否獲得歡心。因此她天不亮就起身了,所以稱“待曉”。她考慮給公婆的第一印象自然是自己的容貌、舉止、禮儀等。容貌本天成,裝飾在人為。要能取悅于人,則修飾的濃淡、雅俗、莊媚等,都取決于客體的審美觀與鑒賞水平。新娘在紅燭光照下著意打扮,她知道不能憑主觀的好惡或已往的習(xí)慣,甚至社會上流行的樣式去做,一定要投合公婆的眼光才算上乘。最了解公婆的觀點和心理的,莫過于他們的兒子了,于是“妝罷低頭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僅取“畫眉”一端,概及衣飾及脂粉等方面;這里的“入時”主要在于公婆的審美觀。她的“低頭”,羞澀之情立現(xiàn);她的“低聲”,不安之心難掩。這首詩把新娘的心理確是刻畫得微及毫巔,且維妙維肖。
朱慶余寫這首詩給張籍,是因了“近試”,不知主考官的好惡如何,以此作為試探。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以公婆比主考。張籍得到這首詩,寫了《酬朱慶余》為答:“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采用同樣的表達方式肯定了朱慶余作品的價值?!度圃娫挕氛f:“慶余遇水部郎中張籍,知音,索慶余新舊篇二十六章,置之懷袖而推贊之。時人以籍重名,皆繕錄諷詠,遂登科。慶余作《閨意》一篇以獻。籍酬之云云。由是朱之詩名流于海內(nèi)矣。”
從上述可見,詩的本體意為閨意,比喻義為文意,同時也產(chǎn)生出引申義,即給人以“入境問俗”——了解環(huán)境才能適應(yīng)環(huán)境,了解對象才能投合對方的哲理啟示。唐代王建的《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從哲理性角度看,和朱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鑒賞2】
這是一首行卷詩,唐代文人在科舉考試前,為了給自己造影響,總要向地位較高的達官貴人送詩文,期望得到賞識與薦拔。張水部,即詩人張籍,他做過水部郎中,其實官位不高,不過在詩歌方面卻較有影響。
這首詩的妙處之一是,它打了一個非常動人而恰當(dāng)?shù)谋扔?。表面上看,詩寫的是一位新婚女子嬌羞、緊張和自信又不自信的心理。前兩句是交待背景。第一句說昨晚上是新婚之夜,第二句說今早上要到堂前拜見公婆。拜見公婆前有許多顧慮,一是她第一次見公婆,很緊張; 二是她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去拜見雙親,自己沒有把握; 三是只好問丈夫,而丈夫也是昨晚才第一次認(rèn)識,不免有點羞怯。末句一問最見情感,我畫的這種眉毛符合今天做媳婦的時尚嗎?她一方面對自己的美貌很有自信,另一方面又有點不自信,這種心理不僅符合新婚女子的身分,同時也讓人感到她的可愛之處? 言外之意是,我這種畫法,我這個媳婦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但是對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一層意思上。它其實是作者向張籍寫的 “自薦書”,那意思是說,我的詩怎么樣,合乎時宜嗎?水平怎么樣?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嗎?我有這份自信,你感覺到了嗎?但我心里還是沒有底,您給我說說吧! 據(jù)說張籍看了此詩之后,用同樣的方法回了一首詩《酬朱慶余》,在文學(xué)史上傳為佳話。詩中答道: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意思是說,你就像西施一樣,剛剛梳洗打扮好,自己知道自己花貌花容,但還是有點不自信。我給你打個比方,如果說天下最好的絲織品是齊紈的話,那么你的作品比齊紈更加珍貴;如果齊紈能賣到很多錢的話,而你的一首詩就能價值千金! 這種表面上寫男女之事、而實質(zhì)上是尋求理解與幫助的寫法叫做“香草美人”法。
在古代文學(xué)史上有悠久的傳統(tǒng)。《詩經(jīng)》中的《關(guān)雎》首開其例,“君子好逑”也有說是政治詩。屈原《離騷》是典型的“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義?!?因為男女之情最易感染讀者,所以這種方法用得很普遍。張籍自己也曾寫過一首《節(jié)婦吟》,當(dāng)時,有一個軍閥拉攏他,他不肯屈從,又不能直接回絕對方,就寫了一首詩,以一個已婚女子自居,以不愿背叛丈夫為由婉言拒絕了對方,最后說: “還君明珠雙淚 垂,恨不相逢未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