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與自由:橫行詩海的船意象古詩詞作文2000字_高二作文
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xiàn)“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飛蓬、孤雁等,“船”則是表達這種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古人常說“舟馬勞頓”、“水陸兼程”,可見“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fā)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xiāng)風物,更易觸發(fā)無限的思緒。寫于船上的詩,或?qū)懙酱脑?,儼然成為一個頗為壯觀的部落。“一葉扁舟風雨中”、“野渡無人舟自橫”、“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古代詩詞中涉及水就少不了“舟”,是什么使這小小的“舟”字橫行詩海?
唐代以前,船意象在詩歌中出現(xiàn)頻率不高,也不具有典型性。大唐帝國版圖遼闊,國勢強大,文人多積極進取,漫游與干謁成為時代風氣。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杜甫“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岑參則從軍中絕漠,體驗異域風情……他們的活動領域廣大,精神氣度之恢宏,都是前代詩人無法比擬的,這成了唐詩繁榮的一個客觀條件。漫游雖然豪壯,偶爾也會有故國之思;干謁的路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失意中難免自傷身世,即使順利進入官場,宦海沉浮,很多人的生命耗費在往來奔波的途中。于是,他們寫了很多詩,詩中每每提到旅途中藉以安身的小船。
李白離開家鄉(xiāng)親人,扁舟出峽時,寫了一首《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時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開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荊門山是古代楚蜀交界,隨著平原的出現(xiàn),蜀中諸山至此不復再見,所以詩中說:“山隨平時盡”:由此他繼續(xù)前進,只有來自四川的長江還可為伴,所以詩中說“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此時年僅二十六歲,年少氣盛,豪氣干云,自覺前途萬里,可以如大鵬展翅,所以詩人雖寄身舟中,還有故鄉(xiāng)多情的流水相送,并不令人十分感傷。
下面有兩首詩中的“船”意象卻更多融入詩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霞。林山相晚暮,天??涨嗌n。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xiāng)。——劉春虛《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
這兩首詩的主題與意象群極為相似:兩位詩人都漂泊異鄉(xiāng),棲身客舟之中,暮色回合,夜風吹動岸上的樹葉,發(fā)出凄清的聲響。在作客他鄉(xiāng)、旅途孤寂之中,兩位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昔日的朋友,寫詩以寄情。作為詩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強調(diào)“月”與“舟”的組合,而特別突出一個“孤”字。詩人運用音響(猿啼、秋聲),靜景(明月、林山晚景)、動景(急夜流、紛紛木葉)、色彩(滄江、青蒼)烘托出月照孤舟的意象,將漂泊之感、故人之思融入景物描寫之中,具有動人心弦的藝術魅力。
杜甫詩中的“船”意象出現(xiàn)最為頻繁,表現(xiàn)漂泊之感也最為強烈: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體。飄飄何所似,大地一沙鷗。——《旅夜書懷》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疏燈日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南菊再逢人臥病,北書不至雁無情。步檐倚仗看牛斗,銀漢遙應接風城。——《夜》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
杜甫經(jīng)歷了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巨大轉(zhuǎn)變,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帶漂泊達十一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條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為他最終的歸宿。他在詩中反復寫到“船”的意象,“危檣獨夜舟”、“疏燈自照孤帆宿”、“老病有孤舟”,船是詩人漂泊身世的象征與寫照。而“從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的名句,更將孤舟與詩人的身心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詩人見到菊花兩度開放,他的心渴望回到故園,一葉小舟本來寄托著還鄉(xiāng)的希望。可是卻系在夔州江邊,他的身體也象是被縛住的一船一般,不得自由。
這類以“船”寄寓漂泊之感的詩歌還有很多:
秦地故人成遠夢,楚天涼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憶司空文明》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劉長卿《重送裴朗中貶吉州》
而最為直接的從船為喻,表現(xiàn)自身漂泊之感的詩歌,恐怕當屬李商隱的《木蘭花》:
洞庭波兮曉侵月,日日征帆送遠人。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化身。
此詩是因睹木蘭舟日日浮千洞庭湖上,而聯(lián)想到自身如孤舟一般漂泊天涯的命運:清晨,洞庭湖冷清的水波浩渺廣闊,似乎與天際的浮云相連。木蘭樹雕成的華美船只每天都在湖上送人遠行。詩人忽然想到:自己幾次在木蘭舟中望人遠行,卻不知道自身其實亦如木蘭樹斫成、漂泊天涯的一葉孤舟!據(jù)宋代筆記記載,唐末,館閣諸公泛舟湖上,以“木蘭”為題賦詩。忽有一貧士登舟作了此詩。諸公大驚,仔細審視,原來竟是李義山之魂。這個記載雖不足信,但詩中木蘭舟與詩人共同的漂泊命運尤疑感人至深。
與漂泊之感相對,中國古典詩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內(nèi)涵是“自由”。這種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莊子,他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雖然消極,但是對中國文人來說,“泛若不系之舟”,卻成為頗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李白《登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為報洛橋游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問。——韋應物《白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問天地入扁舟。——李商隱《安定城樓》
他年卻棹扁舟去,終傍蘆花潔一庵。——韋莊《西塞山下作》
下面兩首以“船”意象表達自由感受的詩,是歷來為人所傳誦的: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樹月落正堪眠??v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司馬曙《江村即事》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四澗》
前者寫夜釣歸來,漁人懶系漁船、任其隨處漂蕩的情景,傳達出坦然閑適的心態(tài):后一首詩描繪春花、春草、春樹、春鳥、春潮、春雨等明麗的景象,用這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無人舟自橫”的中心意象,既是寫實化描寫,又是詩人心態(tài)的形象化表現(xiàn)。
“舟”不僅停留于古典詩歌,在現(xiàn)代詩歌中也大放光彩。更何況,人海茫茫,在海樣的人群中生活,又有多少生活的篇章不和舟船相關?毛澤東和周恩來抒發(fā)他們的雄偉抱負,用的分別是詞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和對聯(lián)“立馬昆侖,浮舟滄海”。馬雅可夫斯基自殺所留的絕命詩,點睛之句居然是“生命之舟撞在愛情的暗礁上”!
真的,越是深入探究下去,“舟”字越顯魅力縱橫,意境深廣,而其意境實系出于千古歷史之積淀,焉能不深不廣?!此時,耳邊仿佛傳來蘇大學士穿越時空的感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推薦閱讀:吟游古詩詞 古詩詞作文700字魅力古詩詞 優(yōu)秀作文600字古詩文鑒賞作文600字 古詩鑒賞古詩文鑒賞作文600字 “飲湖上初晴后雨”鑒賞優(yōu)秀議論文800字 多彩的古詩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