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馬度陰山”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處】唐·王昌齡《出塞》。
【意思翻譯】假若衛(wèi)青、李廣那樣的名將還在,邊軍有著杰出的統(tǒng)帥,必教胡馬不敢南侵,定使陰山固若金湯。
【全詩】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①但使:只要。②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匈奴人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 “飛將軍”。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今內蒙古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題解】
這是一首邊塞詩歌中的名篇,主要內容是感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具體含義歷來爭議頗多,明代李攀龍、清代沈德潛都有自己的見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詠邊塞的天地,依然是可愛的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可至今依舊戰(zhàn)事頻仍。二句寫征人未還,也有穿越時空的歷史感,詩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出塞將士遠去不回,而是千百年來,綿延不斷的熱血男兒悲壯而慘烈的出征場面。有了第一句的時間背景,第二句詩詞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歷史滄桑感。三四句借用漢時“飛將軍”李廣的典故寫出普通老百姓對于良將的渴求,表達了人民希望過太平生活的共同心愿。
全詩以渾厚的氣勢,唱出雄壯豁達的主旨,氣韻流暢,一氣呵成,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明人李攀龍曾譽之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為過。
【詩大意】 秦漢時的明月和關塞依舊,戰(zhàn)火連綿,已歷經(jīng)千載;至今邊烽仍未熄滅,萬里征戰(zhàn)的將士還未歸來。假若衛(wèi)青、李廣那樣的名將還在,邊軍有著杰出的統(tǒng)帥,必教胡馬不敢南侵,定使陰山固若金湯。
【賞析】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jīng)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 之作。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 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 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筑 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彼@段話批評李攀龍 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 并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 凡的。為什么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
原來,這首詩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 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么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 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 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用的詞語。 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 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稑犯娂M吹曲 辭》里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征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瓣P 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 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 《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 例子舉不勝舉??辞暹@一點之后,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 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 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 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fā)興高遠”, 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筑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 發(fā)生一系列戰(zhàn)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征 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 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 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 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xiàn)而顯示出很 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tǒng)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xiàn)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 者說,就表現(xiàn)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 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xiàn)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