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與菜場-生活
祖母去世之后,我很少回家。以前是因為繁忙,后來是因為遠行。
爸爸、媽媽很想能經(jīng)常見到我,卻完全不想知道我在外面做什么。對于我寫了什么書,走了什么路,怎么做了院長,又怎么辭職,他們都不清楚。幾個弟弟有時會提起一句半句,也進不了他們的耳朵。
我永遠在遠方,只有馬蘭每隔幾天打一個電話去請安。馬蘭當時還帶領(lǐng)著劇院在各地巡回演出,忙得很。爸爸、媽媽當然聽得懂馬蘭的普通話,但當時的馬蘭,還聽不太明白媽媽那種羼了不少家鄉(xiāng)口音的上海話。有一次,馬蘭問媽媽還需要什么,媽媽的回答中有兩個關(guān)鍵字怎么也聽不清楚。繞了好半天,終于知道了,媽媽說的是:“寂寞,就是太寂寞。”
馬蘭一直在想著“寂寞”這兩個字,后來與我的幾個弟弟商量,能不能給老人家搬一個家,最好靠近一個大一點的公園,可以經(jīng)常去散步。一切如愿,家搬成了,緊靠著上海一個新開辟的大公園。但奇怪的是,媽媽去過兩次公園就不去了,她最喜歡去的地方,是附近一個菜場。
她說,公園那么大,除了樹還是樹,風一吹,陰森森的,因此更加寂寞。這話顯然是有道理的,那也就不勸她去公園了。我和馬蘭陪她上了一次菜場,立即知道她喜歡去那里的原因了。
眼前的每一樣菜,不管是素菜還是葷菜,都是她在災(zāi)難歲月里的最高企盼。那時候,政治風浪會把家人糟踐成什么樣,她不在意,她只關(guān)心家里下一頓的飯食。她總是在菜場下市的時候去用最低的價錢買一點別人挑剩的“殘貨”。是空心的蘿卜?干癟的芹菜?還是發(fā)黃的茭白?她不會去看葷菜攤,只是偶爾遙望一下,暢想著什么時候能在蔬菜里炒進幾根肉絲……現(xiàn)在一切都改變了,她要像一位不知怎么得勝的將軍一樣,一遍遍地檢閱每一樣菜,這成了她晚年最大的享受。
在災(zāi)難時期,菜場工作人員往往態(tài)度傲慢,現(xiàn)在卻都和顏悅色,見到媽媽大聲叫“外婆”、“婆婆”、“好婆”,讓她到他們攤子那邊去。媽媽哪里受得住這般尊重,喜滋滋地走過去,便伸手撥弄起一樣樣菜。但只要一下手,像觸電一樣,幾十年的經(jīng)驗就全部回來了。她說:“這芋艿是紅梗,個頭又不大,才出土,好東西,我家孩子多,你多稱一點!”
其實孩子并不住在一起,這么多芋艿到哪一天才能吃完?
有時候我們也會攙扶著爸爸、媽媽到外地旅游,但是最多待到第三天,媽媽就急著要返回,理由是:想菜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