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栽在緋聞上了-熱讀
歐陽修,一代宗師,24歲中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四位大家均屬他的門生。蘇軾說:“歐陽子,今之韓愈也!”然而,這樣一位在政壇、文壇成就斐然的宗師卻一輩子緋聞纏身,40歲被貶滁州自稱“醉翁”,這都是“緋聞”惹的禍。
“緋聞”乃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傳聞,可是它確實是一種殺傷力很強的“武器”,屎盆子扣在頭上能讓你一輩子洗不干凈。無論是政敵還是那些并無多大敵意只是喜愛搬弄是非的人,都很喜歡玩弄這一招,把好端端的一個人弄得遍體鱗傷狗血噴頭??墒?,一般情況下,“緋聞”又不一定全是空穴來風,往往是有一些噱頭,或者是有一些把柄、“小辮子”之類的東西被一些人抓住,夸大渲染,弄成跟真的似的,讓你說不清、道不明,渾身癢癢又無處下手。歐陽修性情直率,無論做詩還是政論都直抒胸臆,他胸懷坦蕩,從不避諱什么。俗話說“禍從口出”,這就是他給自己招災惹禍的起因。
歐陽修曾遇到兩次大的緋聞,一次是說他和外甥女之間的是是非非。歐陽修有一個妹妹嫁給了張龜政,張龜政前妻曾留有一女,年齡尚小。張龜政死后,歐陽修的妹妹帶著不是親生的女兒投奔歐陽修家寄住過一段時間,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墒?,小女長大成人后眉清目秀,玲瓏可愛,而且又惹上了和仆人有奸情的官司,在審訊中張氏慌亂中竟然說出了她未嫁時和歐陽修之間的諸多難聽之詞。據(jù)野史《默記》載:“張懼罪,且圖自解免,其語皆引公未嫁時事,語多丑異。”也就是說張氏為了減輕自己的罪責,胡說和歐陽修之間有不雅之事。這無疑在北宋政壇上引爆了一顆重磅炸彈,雖然經(jīng)數(shù)月的審理,證明張氏的供詞查無實據(jù),然而卻給歐陽修政見不同者,以及平時在感情上和歐陽修就不對付的一些人提供了尋釁找事的噱頭。當時的歐陽修在慶歷新政中力主改革,得罪了不少守舊的權貴,這些人一看機會來了,就千方百計地把問題搞大。政敵錢勰就搞到了所謂的“證據(jù)”,聲稱確有此事,歐陽修的小詞《江南柳》就是明證。“江南柳,葉小未成蔭。人微絲輕哪忍折,鶯憐枝嫩不堪吟,留取待春深。十四五,閑抱琵琶行,堂上簸錢堂下走,憑時相見已留心,何況到如今。”這首詞確實給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間,張氏七八歲到了你家,那時候就像初春的嫩柳枝,“鶯憐枝嫩不堪吟”,到了十四五歲出嫁的年齡了,“憑時相見已留心,何況到如今”,你對自己的外甥女是早有圖謀。聽到這些非議,歐陽修徹底傻了,真是有口難辯。這件緋聞無論是真是假都給歐陽修帶來了心靈的創(chuàng)傷,他也因此而被貶滁州。那年歐陽修已四十歲,遭此悶棍突襲,能不煩悶嗎?后來這也就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其實是,歐翁不寄情于山林清泉之間,怎么能釋懷心中的煩悶呢?
歐陽修的第二次大的緋聞是他的內弟薛宗儒弄出來的,薛宗儒惹了官司要歐陽修在皇上面前保他,可歐陽修偏偏上書要嚴懲薛宗儒的惡行,薛宗儒十分惱火,于是編出了歐陽修與兒媳婦吳春燕有不正當關系的謠言。外邊人看到歐陽修自家院里起了火,是家丑曝光,多相信此事為真。那個時候有個說法叫“帷帳不修”,鬧得沸沸揚揚。但當時的宋神宗很有主見,他相信歐陽修,親自過問此事,把事情給壓了下來。緋聞能鬧到最高權力者出面解決,足見聲勢之大。歐陽修雖得以正名,然而他的內心受傷程度可以想象。
歐陽修德高望重,為什么緋聞纏身?想必這跟他卓著的文壇聲譽和政績有關,“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而另一關節(jié)點則是“人非圣賢”,都有疏漏的地方,在不經(jīng)意間授人以柄,暴露出人性的某些弱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