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如流-成長
有一只鸚鵡飛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獸都很喜歡它,大家互敬互愛。鸚鵡想,這里雖然很快樂,但不是久居之地,過了些日子還是飛走了。幾個月以后,山中突然燃起了大火。鸚鵡遠遠地看到了,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濕水,飛到山上,灑水去救火。天神看到了,對它說:“你很講義氣,有意志,但僅憑你羽毛上的那點水,對撲滅山火又能起什么作用呢?”鸚鵡回答道:“我雖然知道不能夠把火撲滅,但是我曾經(jīng)住過這座山,與山上的禽獸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山中這樣著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聽了很感動,以示嘉獎,便把山火滅了。
這則故事出自劉義慶的志怪小說集《宣驗記》,后又被改寫成佛教故事收入《雜寶藏經(jīng)》卷二。故事雖小,但寓意深長,有著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劉備臨終前給兒子劉禪的遺詔中有句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佛教教義中也有:“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賢德的人,不但具有知善知惡的良知良能,而且不輕忽小善之德、小惡之害。一己之善,不但能為自己積功累德,也能利益他人;絲毫之惡,非唯損害自己的品格,也會危害到他人。如此輾轉(zhuǎn)影響,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塊小石頭,漣漪不斷地擴大,導致整個湖面水紋的波動,其影響層面絕非自己所能事先預料。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細節(jié)關(guān)注,是我們修身的起點。善行不分大小,意義同樣重大。往往,也正是這些小善,產(chǎn)生了“蝴蝶效應”,感動了他人,獲得了更多的幫助,小善做成了大善,從而消弭了災難,促進了和諧。
《左傳·成公八年》有言“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這里提倡的是對待別人的好意見、好建議,要做到像流水一樣自然而迅速地接受。其實,做好事、行善事這種“從善”,也應該“如流”。無論大善小善,都應該自然而迅速地像“流水”一樣去做去行,一點顧忌也不應該有。
小鸚鵡不就是這樣嗎?它不顧忌自己能力微薄、作用微弱,善行細小,不考慮別人的眼光、嘲笑、輕視,不計較其他,不以善小而不為,只懷一顆感恩之心奮勇救火,從而感動了天神,解救了山中“兄弟”。
“從善如流”。行善無須顧忌,這也是我們今天尤其需要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