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吝嗇”-人物
愛因斯坦的偉大源于什么?的確值得思考。
他生于德國一個貧困的猶太家庭,從小飽經(jīng)苦難。一舉成名后,各種榮譽和優(yōu)厚待遇撲面而來,他卻淡泊名利,依然保持當年窮學生簡樸的生活方式,全然不顧別人說他“吝嗇鬼”。但愛因斯坦對別人卻不小氣,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獎后,他將巨額獎金悉數(shù)給了前妻。1933年,為躲避法西斯迫害,他移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以當時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請他,他卻說:“這么多錢!能否少給一點?3000美元就夠了!”人們大惑不解,他脫口道:“依我看,每件多余的財產(chǎn)都是人生的絆腳石;惟有筒單的生活,才是給我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
“多余的財產(chǎn)是人生的絆腳石,簡單的生活才是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仔細思忖,此言確實大有道理!
倘若愛因斯坦不是將功名利祿視為身外物,他可能獻身寂寞的科學事業(yè)么?倘若他不是只吃一些簡單食物、把信封裁開來當演算紙、外出時只坐二三等車,可能成就量子理論和宇宙學理論么?倘若他不是百般珍惜時間、婉絕各種社交活動與宴會,可能榮獲諾貝爾獎么?倘若他不是將雪花般飛來的賀信和各種溢美的報道塞進箱底,他可能成為現(xiàn)代物理學奠基人么?正如他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所言:“安逸與幸福與我無緣,我稱這種生活為豬倌的理想。照亮我前進并不斷給我勇氣的,是善、美、真……除此之外,在我看來都是空虛的。”
現(xiàn)在一些“時尚”人士,對愛因斯坦的“吝嗇”似乎不屑一顧了。年輕的研究生們曾放言:“此一時,彼一時,愛因斯坦的做法可敬卻不可學。處于市場經(jīng)濟時代,再當他那樣的‘苦行僧’,就太不與時俱進了!”好一個“與時俱進”。我不清楚持這種觀點者占多大比例,但可以斷定這些“會生活、懂享受”的人,將來絕對不會有大作為!
現(xiàn)在跟愛因斯坦時代確實今非昔比,物質條件優(yōu)越多了,但奮斗精神和科學探索卻不能、也不該因條件的改善而萎縮和衰退,相反應該更刻苦、更努力。何況作為諾貝爾獎得主,愛因斯坦當時能享受的殊榮和物質條件也是今天絕大多數(shù)人難以希冀的。這么一想,當代人與他就越發(fā)相形見絀了。
再看我國當代科學家王選、黃昆、劉東生、袁隆平、侯祥麟、王永志等人,哪一位不是淡泊名利、刻苦鉆研的不倦斗士?就說“神舟六號”吧,我國航天戰(zhàn)線幾代科技專家、部隊官兵和廣大職工,長年殫精竭慮、廢寢忘食、一絲不茍、全力攻關,付出多少艱辛、汗水與心血,才實現(xiàn)“零缺陷’和“零誤差”,沒有將名利置之度外的恒心與毅力,怎能取得載人航天的節(jié)節(jié)勝利?
50年前,76歲的愛因斯坦因癌癥在美國逝世。這位科學巨匠的臨終叮囑是:不發(fā)訃告、不搞公開葬禮、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出殯那天,下著蒙蒙細雨,只有最親近的12個人為他送行,對外卻秘而不宣……一代大師到生命的最后時刻還不改初衷,固守“簡單”,高貴氣質實在令人動容!有感于此。尤覺愛因斯坦的“吝嗇”是何等的可貴、可敬、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