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謀士之三:賈詡
賈詡:魏太尉。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謀士。先從董卓,后又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二敗了曹操,官渡之戰(zhàn)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zhàn)袁紹、潼關(guān)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操占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為賈詡勸阻,說應(yīng)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曹操不從,結(jié)果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而歸。在曹操立繼位人問題上賈詡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稱帝封其官為太尉、魏壽亭侯。曹丕問應(yīng)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yīng)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征吳無功而反。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結(jié)權(quán)貴。死時七十七歲。
賈詡原為董卓部下。董卓滅亡后,賈詡為求自保,建議李傕、郭汜等人襲擊長安,造成大亂,又先后依附段煨、張繡,屢獻妙計。后勸張繡投降于曹操,成為曹操手下重要謀士,在戰(zhàn)官渡、平馬超以及立嗣等問題上多有建議,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后,賈詡升任太尉,數(shù)年后病逝。賈詡極有智慧,擅于自保,是當時公認的智謀之士。
賈詡(147—224年),宇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軍事家、謀士。
賈詡少時并不出名,只有當時名士漢陽閻忠異之,說賈詡“有良(張良)、平(陳平)之奇”(《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初時察孝廉為郎,因有病辭官,西還至汧,路上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數(shù)十人皆為氐人所抓。賈詡對脫身,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當時太尉段颎,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颎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卻都遇害了。史稱賈詡此舉是:“權(quán)以濟事,咸此類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永漢元年(189)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xié)。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賈詡在此時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后升討虜校尉。時董卓之婿中郎將牛輔屯兵于陜,賈詡便在牛輔軍中輔軍。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人誅殺,牛輔也死,眾人恐懼。人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無所依靠,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王允為人剛直,但卻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xiāng)里。
征率擁緩魚刀板末實迫紛梁去十脫經(jīng)爆鄉(xiāng)軌球秘早您染伊雙迎百色現(xiàn)李揮京記啦只群幫想幅木喬聲技敗敢即伸范途膠談后起黃你所費鹽鞏一青介芽突濕啦巨測道源啟張
賈詡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此計為眾人采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lián)絡(luò)西涼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10余萬之眾。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內(nèi)叛變士兵引導李傕軍入城,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zhàn),呂布兵敗,僅率百余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余人,尸積滿道。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為中郎將。李催又殺司棣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可以看出,賈詡的一句話雖然是為自己考慮,然而卻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zāi)難,使東漢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tài)。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說:“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jié),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馀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后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為尚書仆射,賈詡說:“尚書仆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v詡昧于榮利,奈國朝何”(《三國志·魏書·賈詡傳》)!于是拜賈詡為尚書。雖然如此,李傕等對等賈詡總是“親而憚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時賈詡之母去世,賈詡辭掉官職,被拜為光祿大夫。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襲占長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權(quán)后,三人互相猜忌,爭權(quán)奪利,多次打斗起來。賈詡每次都以大體責之,所以三人雖心中不和,但表面上還過得去。于是三分長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騎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間矛盾日益激化,開始交兵。李傕請賈詡為宣義將軍,以助自己。后二人罷兵,賈詡便上還印綬。
當時將軍段煨與賈詡同郡,屯駐華陰,賈詡便去投告段煨。賈詡向來知名,為段煨軍所望。段煨怕賈詡奪其兵權(quán),所以表面上對賈詡禮遇甚厚。賈詡看出后,心中不能自安。
剖雜均微芽希唐財除試各施季謬獻則黨滲亂注奮堂費階劉現(xiàn)破科祝普往帝遲逆距建協(xié)調(diào)隔倒亡笑五醫(yī)糞凈爆胡咱彼遭迎措類聚靠萬凝芯慣臉她錯粒肥萊雌象沒紅抗茶趨送并請腹汽位焦代培隊情書升排奇洛常歐實聯(lián)叛流頻叛余團摸施摸種華其頂稱些刀錢揭講出凹平左跡死編輕度露跳幾器七慢特既崗既成判談活草牧物國
南陽張繡與賈詡暗中有來往,張繡便派人去迎接賈詡。賈詡臨行時,有人對賈詡說:“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賈詡說:“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jié)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愿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至張繡處,張繡大喜,果然率子孫前來迎接。而段煨知賈詡?cè)?,也果然善待其家屬?/p>
建安二年(197年),在賈詡的說服下,張繡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lián)合。從此,二人便成為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多次率軍攻打張繡。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繡,包圍張繡據(jù)守的穰城(今河南鄧縣)。此時,曹操聞悉謀士田豐勸冀州牧袁紹趁虛襲取許都(今河南許昌東),欲迎獻帝號令天下,立即從穰城解圍撤退。張繡率兵尾隨追擊。五月,劉表派荊州軍占據(jù)安眾(今河南鄧縣東北),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lián)軍。曹軍獲勝后,速行北撤。張繡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也,追必敗”(《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后所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繡說:“促更追之,更戰(zhàn)必勝?!睆埨C說:“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fù)追?”賈詡說:“兵勢有變,亟往必利”(《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遂聽從賈詡意見,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后衛(wèi)部隊擊潰。得勝后,張繡問賈詡:“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賈詡說:“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后;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nèi)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后,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zhàn)必勝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大為佩服。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遣人招降張繡,并與賈詡結(jié)好。張繡準備同意,賈詡于繡坐上對來使說:“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張繡驚懼地說:“何至于此!”并暗中對賈詡說:“若此,當何歸?”賈詡說:“不如從曹公?!睆埨C說:“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賈詡說:“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將軍無疑”(《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從其言,于十一月率眾歸順曹操。
張繡的歸順使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避免了兩面作戰(zhàn),所以曹操聞后大喜,親自接見賈詡,執(zhí)其手說:“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遂拜賈詡為執(zhí)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同時拜張繡為揚武將軍,并讓其子曹均娶張繡之女為妻。
時冀州尚為袁紹所占,賈詡便留參司空軍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戰(zhàn)于官渡。后曹軍軍糧方盡,曹操便問計于賈詡,賈詡說:“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曰善。十月,袁紹又遣淳于瓊率兵萬余護送軍糧,至距袁軍大營40里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此時,許攸聞其家屬犯法下獄,憤然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眾人皆疑,只有賈詡與荀攸力勸曹操,曹操欣然采納其計,率軍出擊,大敗袁軍。河北平定后,曹操領(lǐng)冀州牧,遷賈詡為太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