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預測:“雜草”不存,芬芳自在
原標題:2023年高考作文預測:“雜草”不存,芬芳自在
2023年高考作文預測:“雜草”不存,芬芳自在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一位農藝師告訴果農:雜草不要除。雜草與果樹根系深淺不一,不會相互爭奪營養(yǎng)。雜草讓土壤保持濕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我們習慣將人分好壞,事分利弊,物分貴賤……其實雜草或許是莊稼的敵人,卻可以成為果樹的朋友。稻農的經驗,未必是果農的法寶。這是種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讀了以上材料,你或許對自己的生活,對世事人生,會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個帶有寓意的作文話題。耕耘,“耘”者,除草也?!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農人苦草久矣。“雜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也在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果農沿襲這樣的觀念,一則是前人經驗,二則是果農可能本由稻農轉換而來。農藝師的提醒,改變果農的觀念,也必將影響到他的工作和收益。但話題沒有就此展開,一者重點在觀念的更新與否,二者留給學生思維延展的空間。 雜草與莊稼、果樹的關系,稻農經驗與果農法寶的差異,人的思維習慣定勢和改變,人對自我觀念定勢的反思,對社會上類似現象的思考,都是符合題意的寫作方向。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雜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一直在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果農沿襲這樣的觀念,一則是前人經驗,二則是果農可能本由稻農轉換而來(“稻農的經驗,未必是果農的法寶”),這是他的思維固化。而農藝師的提醒,改變果農的觀念,也必將影響到他的工作和收益。這說明,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囿于自己的思維固化,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對此,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思維定式,認識到事物不分絕對好壞,而看如何利用。我們不能忽視那些看似有害之物,或許能化有害為有利,化弊為利。人們認為雜草會阻礙農作物生長,這種經驗來源于農民種植莊稼的體會。而稻農的經驗,未必是果農的法寶。雜草或許是莊稼的敵人,卻可以成為果樹的朋友。
寫作時,要注意“這是種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對自己的生活,對世事人生”等提示語,應從“種植之理”說起、說清,再適當結合生活與社會,關聯延伸到“生活之理”。對于改變思維定式這一主題,小可談學習心得、待人接物,比如我們看待自己的競爭對手,不能僅僅看到競爭,還應看到我們在競爭中獲得進步的特殊之處。因此,我們身處這個多元時代和社會,要看到人、物、事之間關系的多樣復雜,不能簡單粗暴地做非黑即白的界定劃分。此外我們還應著力探求、維系并利用好事物之間相依相存的關系,做到共榮共生,和諧發(fā)展,而減少彼此對立、排斥、斗爭帶來的損耗。從大處講,可以評議社會現象,比如從新穎的角度思考手機的利弊、互聯網的是非乃至發(fā)展核武器的對錯,還可以談生態(tài)文明,環(huán)境保護,比如對待自然界的“敵人”,甚至抗疫經驗、治國理念,比如世界多極化趨勢下的國際關系。對此,可指出我們應正確對待、理性分析、合理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而不是直接嫁接、盲目照搬,并注意尊重科學,把握規(guī)律,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脫離實際,并時刻注意與時俱進,破舊圖新,要及時更新知識與觀念,而不被思維定勢約束禁錮。
【參考立意】
(1)學點辯證法,莫搞“一刀切”。
(2)扎根實際之壤,結出豐碩之果。
(3)擺脫思維定式的桎梏。
【佳作賞析】:“雜草”不存,芬芳自在
一株雜草,是稻農眼中爭奪資源的卑劣的強盜,是群芳斗艷時有礙觀瞻的格格不入。但同時,它也是果樹的伙伴、守護者:讓土壤保持濕度,增加肥力……
雜草在果園中的巨大作用,再一次給“存在即合理”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生活中一切渺小、平凡的生物,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都有其潛在的價值。在學習中,一篇一揮而就的作文也許由一本本雜書成就;物理題的靈光一現可能來源于一次看似不正經的小實驗。生活中,當路邊隨處可見的青蒿被屠呦呦發(fā)現,它開始在消滅瘧疾的戰(zhàn)場上大殺四方;當圍城的垃圾被回收、分類處理,它成為了“放錯地方的資源”,為保護環(huán)境,拯救地球立下汗馬功勞……有時并非雜草沒有價值,而是局限的判斷導制了忽視,而“雜草”也將從助力轉變成平平無奇的雜草,甚至是攔路石。
而若單關注“雜草”這個稱呼,我們不難發(fā)現人們對它的刻板印象和偏見。雜草是什么?是雜亂的、不符合正統的野草。在潛意識中,我們已經忽略了它的長處,而僅僅以根據以自我為中心的需求輕率地給它冠以無用之名??墒?,在大自然面前,人和雜草不都是一樣的渺小嗎?又有什么生命價值上的區(qū)別呢?
也許有人會反駁:“生命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注定了我們無法給每一種生物一個全面的定義,而‘雜草’只是權衡之下一個籠統的評價罷了?!钡拇_如此。但是當這種習慣性片面地看待事物,然后下定義、貼標簽分出高低貴賤的心理延伸到社會,我們會發(fā)現封建時代殘余的偏見難以完全根除,而新的偏見又開始滋生。仍有人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頭發(fā)長見識短”;有人罔顧現實,為施暴者辯解,僅根據受害者的某些特征便信口雌黃,給他貼上罪惡的標簽……也許我們開始只是輕易給一株植物冠上雜草之名,但當這種心理不斷傳遞,平等和尊重又該何去何從?
沒有任何人、事、物會真的僅僅只是一株雜草,停下腳步,細心觀察,我們自會發(fā)現驚艷、嗅到芬芳。而當不再有人、事、物被定義為“雜草”,那么,不斷被發(fā)掘的生命潛力,不斷傳遞的平等和尊重也終將重塑整個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