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賞析句子的格式――比喻
【第1句】: 賞析句子的格式與技巧有哪些
格式:這段句子運用了(寫作手法,或修辭手法),某個詞語表現出了(什么的特點),體現出作者對(什么什么的)情感。
技巧:
(1)從句子中的重要詞語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詞語的含義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從分析句子的結構入手。
有許多句子,分析其結構,如果是單句,先找準主、謂、賓,如果是復句,先找準其第一層,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從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對理解句子的含意至關重要。理解這類句子并不難,首先從文章位置入手,找準句子的“管轄”范圍,從句子的“管區(qū)”尋找其含意。但這個管轄范圍不是那么容易找準的,非下力氣不可。
(4)從分析其表達意圖入手。
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理解那些在表達上有特色的句子。 以上方法都應結合句子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靈活運用,要看句子所在的語段,注意與此相鄰的上下句和與之對應的解說句,抓住相鄰句,挖掘隱含信息,這樣去體味、推敲句子才能做出正確合理的闡釋。
(5)從分析句子所在的語境入手。
一篇文章由多個語義相對獨立的意義群構成,每個意義群有一個相對的意義中心,同一個意義群中的所有句子,都應該指向這個中心意義。那么,我們就要聯系具體語境,即上下文來理解語境句的含義。具體的理解方法是:第一步,確定句子所在的意義層,思考層意;第二步,抓住句子中的“特定信息”,聯系層意具體理解這個句子的含義。
擴展資料
理解句子含義應注意的問題。
(1)不要人為地“拔高”。這是指把句子本身沒有的意思強加給作者。這種“強加”于人,通常表現為不從句子實際出發(fā),而把一些不著邊際的“思想性強”的優(yōu)美文詞句往上加。
(2)不要人為地“遺漏”。這是指把句子本身的意思沒有解釋全面。有些句子解釋含意時確實是需要解釋句中的重點詞語,但除去重點詞語,剩下的內容也要和解釋后的重點詞語加以連綴后才是整個句子的含意,不能把重點詞語之外的信息遺漏,有時候只需要照搬上其他的內容即可。
【第2句】: 求句子賞析 格式【第1句】:句子
例句A:“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
賞析A:以“?!?、“墻”作比喻,寫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堅不可摧。透過字表,我們能夠領會到作者對森林的喜愛與贊賞之情。
例句B:“多少年過去了,風兒把山頂上巖石的表層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細密;它又不辭辛苦地從遠處茂密樹林里捎來種子,讓雨水把它們喚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討得陽光喜歡了,陽光便慷慨地撫愛它們?!?/p>
賞析B:本句用擬人手法,賦予風、雨水、小苗、陽光以人的靈性,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獲取原來如此的詩意,與峽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2句】:把握內容及思想情感
每個句子本身都可提煉出一定的內容,也有的飽含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在賞析句子的答案中,內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A:“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巖漿橫溢,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賞析:這是描寫最初地質突變時的情景,一句話一種景象,字雖不多,形象生動,讓人如臨其境,同時也交代了峽谷的來源。
例句B:“你似乎深不見底,寬不可測,沒有人見過你的全貌。雖然你擁有珍貴的樹木,這大自然無價的財富,然而你沉默寡言、與世無爭──多么不公平啊,你這個世上罕見的地下森林。你從哪里飛來?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了那么漫長的歲月?”
賞析:作者用第二人稱手法,面對面地直接抒發(fā)感情,強烈表達了自己對峽谷的關切、同情、抱不平以及無限的敬意。
【第3句】:結構方面的作用
一段話往往包含幾層意思,各層意思之間如果要結構嚴謹,渾然一體,某些詞語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常見的有:承上啟下、前后呼應、總結上文等。
【第4句】:分析句式特點
常見的句式特點有:長短句結合、句子對仗工整、雙重否定句、排比句、反問句、倒裝句等。
例句: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公平的么?峽谷莫非不明白?
賞析:作者用兩個反問一個設問表達了對陽光不公的抗議,“莫非”一詞更讓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第5句】:寫作手法角度
要點提示:包括鋪墊、襯托、對比、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揚先抑、想象聯想等手法。
例句:“那兒的樹木雖然遠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卻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賞析:小草比樹木高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勢;而樹木憑的是自身的優(yōu)勢,這里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作者對地下森林的欣賞之情。
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
解析:以“?!?、“墻”作比喻,寫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堅不可摧。透過字表,我們能夠領會到作者對森林的喜愛與贊賞之情。
多少年過去了,風兒把山頂上巖石的表層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細密;它又不辭辛苦地從遠處茂密樹林里捎來種子,讓雨水把它們喚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討得陽光喜歡了,陽光便慷慨地撫愛它們
解析:本句用擬人手法,賦予風、雨水、小苗、陽光以人的靈性,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獲取原來如此的詩意,與峽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巖漿橫溢,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解析:這是描寫最初地質突變時的情景,一句話一種景象,字雖不多,形象生動,讓人如臨其境,同時也交代了峽谷的來源。
“你似乎深不見底,寬不可測,沒有人見過你的全貌。雖然你擁有珍貴的樹木,這大自然無價的財富,然而你沉默寡言、與世無爭──多么不公平啊,你這個世上罕見的地下森林。你從哪里飛來?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了那么漫長的歲月?”
解析:作者用第二人稱手法,面對面地直接抒發(fā)感情,強烈表達了自己對峽谷的關切、同情、抱不平以及無限的敬意。
【第3句】: 1賞析句子的格式 2賞析加點詞語的格式
拿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名句: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舉例: 視野開闊。天上布滿晚霞,天空中一只大雁飛過。秋天的水與廣闊的天空相接,呈現出同一種顏色。組成了一幅天地渾然一體的波瀾壯闊的畫面。沒有廣闊的胸襟和氣度的人,是斷不能寫出這樣視野開闊的句子來的。
動靜搭配。天空中的晚霞即使再美,也讓人感覺有點單調,少了些許生氣。孤鶩是在“飛”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動的。秋水雖然平靜,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會死氣沉沉。微風過處,秋水上會不斷地泛起漣漪,漣漪過處,平滑如鏡的水面上倒映著的景物會被蕩開,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魚蝦等等。這分明是一幅流動著的美麗圖畫。
情景交融。王勃雖然年輕,但頗有才氣,然而懷才不遇,輾轉漂泊。一種深深的孤獨感無時無刻不伴隨著他。與“落霞”齊飛的那只“孤鶩”,與其說是一只大雁,不如說是王勃自身的寫照,是王勃的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在文句中的間接反映。而從“落霞”中,我們也不難體會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那種人生感慨。;“秋水共長天一色”,遠方水天相接之處,茫茫緲緲,那里是王勃的心緒所在。
賞析句子要抓住棋關鍵所在,入重點的詞語,重點的句子
意境真是太美了!
【第4句】: 賞析的格式
第一是運用了什么修辭,什么描寫,把什么當做了什么 第二是吧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寫出來,把這句話的意義具體形象的寫出來 第三是寫這句話在文中或者這段話中的作用寫出來 第四則是把作者先要抒發(fā)的情感描繪出來,例如對什么的喜愛之情,什么感情 【第1句】:修辭:①夸張②比喻③擬人④反問⑤排比⑥對偶。
2:修辭手法的作用 【第3句】:詞句表現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現在在大學 高中 初中 都要做賞析句子的題,可要怎么做好這一類題呢?現在我教大家?guī)追N方法,以便面對這種題時找不到主題 賞析句子的方法 【第1句】:抓關鍵詞語賞析句子。
很多重點句的含義,往往是通過一、二個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等關鍵詞語傳遞出來的。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們的腳下,波浪輕輕吻著巖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賞析:一個動詞“吻”字,寫出了海浪親昵溫柔的情態(tài)。
例句2:“海水瘋狂地洶涌著,吞沒了遠近大小的島嶼?!? 賞析:“瘋狂”、“洶涌”、“吞沒”這些充滿力度的詞語,描繪出了大海勇猛無畏的性格。
【第2句】: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句子。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形象、生動、傳神。
修辭常見的有八種(即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
其作用表現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又如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用它說理可使論述詳盡,條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發(fā)讀者的感情,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用它敘事寫人,能使描寫細膩深刻。
例句3:“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
賞析3:以“?!?、“墻”作比喻,寫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堅不可摧。透過字表,我們能夠領會到作者對森林的喜愛與贊賞之情。
例句4:“多少年過去了,風兒把山頂上巖石的表層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細密;它又不辭辛苦地從遠處茂密樹林里捎來種子,讓雨水把它們喚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討得陽光喜歡了,陽光便慷慨地撫愛它們?!?/p>
賞析4:本句用擬人手法,賦予風、雨水、小苗、陽光以人的靈性,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獲取原來如此的詩意,與峽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5:“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p>
賞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多個比喻來描摹海潮的幾種情態(tài)。用“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來比喻海浪聲的輕柔;用“情人的蜜語”來比喻海浪聲的甜美;用“落花飄零在水上”來比喻海浪聲漸聞漸遠,直至杳然無聲的情態(tài)。
這種多角度的設喻,將落潮時大海的輕柔、靜謐刻畫得細致入微,使人如臨其境。 【第3句】:從結構作用的角度賞析句子。
一個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有承上啟下、前后呼應、總結上文或總結全文等。我們應該抓住總領句、過渡句、總結句分析其在結構上的作用。
例句6:“遠處的鐘聲突然驚醒了海的酣夢。” 賞析:這是一個過度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是承上啟下,是聯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漲的紐帶。
例句7:“我喜歡海,溺愛著海,尤其是潮來的時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從閉著的窗戶聽著外面隱約的海潮音,也覺得滿意,算是盡夠欣幸了?!?/p>
賞析:文章首尾照應,以房中聽潮開始,以房中聽潮結尾,使文章結構更嚴謹。 【第4句】:從寫作藝術手法的角度賞析句子。
藝術手法是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達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如襯托、對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聯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8:“那兒的樹木雖然遠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卻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賞析:小草比樹木高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勢;而樹木憑的是自身的優(yōu)勢,這里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作者對地下森林的欣賞之情。
例句9:“大小的島擁抱著,偎依著,山靜靜地恍惚入了夢鄉(xiāng)。星星在頭上眨著慵懶的眼瞼,也像要睡了?!?/p>
賞析:以大海周圍的景物島、山、星星為襯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靜美”推進一步,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是一幅清麗、溫柔、恬靜的“海睡圖” 例句10:“我喜歡海,溺愛著海,尤其是潮來的時候?!? 賞析:作者直抒胸臆,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偉大力量的歌頌,表明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第5句】:從句式特點入手賞析句子。常見的句式特點有:長短句結合、句子對仗工整、雙重否定句.排比句、反問句、倒裝句等。
例句9:“因為島嶼擋住了它的轉動,它狠狠地用腳踢著,用手推著,用牙咬著。它一刻比一刻興奮,一刻比一刻用勁?!?/p>
賞析:作者運用排比句式,以表現大海驚醒后的劇烈動蕩,展示了大海的粗獷、豪放的性格,讓讀者。
【第5句】: 初中《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句子賞析要在今天前回答出來自己在文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第1句】: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贊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著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 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于學術,后期投身于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第2句】: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tài)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3)精于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并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fā)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tài)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于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fā)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jié),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tài)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復強調“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tài),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第3句】: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 (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tài)變成動態(tài),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于感染力. (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與第5段“他并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里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于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這么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huán)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 (3)富于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