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中用比喻手法的句子
【第1句】: 《再別康橋》里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一、比喻手法的巧妙運用。
【第1句】:譬喻:曾有人說,徐志摩在“詩歌藝術上成功的秘密之一”就是善用譬喻。而譬喻顯然是展開意象的最佳橋梁。例如“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币痪?。以“柳”比喻“新娘”由于都有“柔媚美好”的特質,所以是“形似”,而本文主要突出的意象“美麗的康橋”,與“金柳”、“新娘”都有美好的性質,所以可說是達到“神似”的地步了。
隱喻:詩中用了好的暗喻,最顯著的特點是既有比喻之實質,而又無比喻之痕跡,使人覺得詩中本體和喻體渾然一體。例如“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這句話,不論是或不是,其實都是指像或不像,作者用“暗喻”不但正用還可反用,完全跳脫“譬喻”的痕跡是成功的!
【第3句】:易位延伸:所謂“易位延伸”即是在“喻體”“喻詞”“喻依”的標準形式下,將“喻依”“易位”成“喻體”,在“延伸”加以敘述。例如“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后者原是“喻依”,但卻“易位”而成為“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湯漾?!?/p>
二、象征修辭的靈活點綴。
“象征”對于“意象”的概念也是同等重要的,因為“意象”的內容可說直接決定了“象征”的主要內容意義。如“河畔的金柳”、“夕陽中的新娘”、“星輝斑斕”等,不都直指意象“美麗的康橋”嗎?而“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別離的笙蕭”等則是指向意象“離別的感傷”。
例如“夕陽中的新娘”是“美好康橋”意象的象征,全句沒有直寫“美好”兩字,所以是略微“虛隱”,而“夕陽”呢?顯然是更為“虛隱”了,因為“夕陽無限好”,而且“只是近黃昏”,前者呼應意象“美麗的康橋”,后者呼應意象“離別的感傷”,的確是十分成功的。
三、擬人刻畫的生動形象。
如“夏蟲也為我沉默?!庇伞皵M人化動詞”“沉默”兩字判斷其為此法。而事實上,也是直指意象“離別的感傷”的。
四、五彩斑斕的摹寫世界。
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雖然沒有明用許多“顏色”,但由事物本身自然而然仍能聯想到的顏色若也包括在內,那還是很能表現出“顏色”與“意象”之關連的。
在《再別康橋》中的“云彩”、“金柳”、“艷影”、“彩虹”其中的“金”顯然是“暖色系”的,至于其他的顏色雖然沒有明說,但顯然都是光彩奪目的。而這些文字其實都直指意象“美麗的康橋”,由此可見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也是有著墨于“設色”上的。
寒色系指的是“黑色”、“灰色”等,雖然在《再別康橋》中沒有明白的這類顏色,但是全文最能表現作者低沉情緒,亦即意象“離別的感傷”的“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話,時序突然跳至“晚上”,“黑夜”顯然充滿“寒色系”的基調,所以“設色”的確也在《再別康橋》的意象之醞釀上,產生了作用。
《再別康橋》用纏綿的情思編制而成。詩人把自己對康橋的深情,巧妙地借用了修辭手法溶化進了悄然離別時那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之中,那“夕陽金柳”、“波光艷影”、“潭中彩虹”帶著作者情不自禁中進入了舊時時光,以至于詩人想把自己變成一條水草,醉臥在康河的柔波里,承受它永遠的愛撫。然而重溫舊夢,最終又被好夢難圓的傷感所打碎,夕陽的余暉里,詩人作別的不僅是那西天的云彩,更是他一生的豪情與夢想,當詩人只能悄悄離去時,留下了那一抹淡淡的哀愁,讓代代世人久久不能忘懷。我們所不能忘懷的何止是這些迷人的詩句,更是徐志摩那少年翩翩、爛漫真純的性情,他真正把王國維留下的那句:“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發(fā)揮到了極致。而,這些情愫的表達,正是比喻、象征、擬人、摹寫等修辭手法讓其展現了永不磨滅的唯美藝術。
【第2句】: 再別康橋有幾處運用比喻手法
再別康橋》讓我看到了一顆詩人的心---一顆坦露的真誠的赤子之心。
還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對美的自然、美的人生、美的夢想的眷戀與追求。怎么能說這些沒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呢? 康橋對于徐志摩而言,不只是風光宜人,景物清新的求學之地,更是徐志摩精神的家園,“康橋”被他稱為“難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的依戀之鄉(xiāng)”。
康橋的自然風光開啟了詩人的心靈,詩人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的晚鐘聲,聽河里倦牛芻草聲,大自然的優(yōu)美、寧靜、和諧在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詩人的性靈。他在自然的“真美”與“純美”中,追求生命的“真”“善”“美”,生命的“真”“善”“美”間接的反映到藝術作品中,藝術形式倒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應該說,沒有對自然、對生命、對藝術的摯感真情,沒有一顆坦露的熱烈的赤子之心,也就沒有《再別康橋》。 詩中第一節(ji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正像是喃喃自語,又像是淺回低吟,平時內心充溢看驚喜歡暢,正因為來時的驚喜歡暢,讓詩人走時充滿了眷戀與惆悵。
所以輕輕的走時不可能正如輕輕的來,話不正談,偏反差說,在反差中,恰恰流露了難以抑制的真情,古人講以樂景寫哀情,以情景寫樂情。一倍增其哀樂。
《詩經》有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迸c此同理,走的時候偏偏回想起來的情景,在感情兩極的對照反差之中,詩人的內心則需讀者去補充想象,在“輕輕的”重疊與反復之中,曲折迂回,纏綿悱惻。
詩的第二節(jié),轉入了對康橋自然風光的描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浪,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夕陽西下,卻又彩鄉(xiāng)輝煌。
真讓人目眩神迷。“新娘”既嬌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詩人眼中的康河,就象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華美,撩拔著詩人的情感,吸引著詩人漸漸的走進康河,走進自然。
詩的第三節(jié)寫道:“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一塵不染的康河,自由歡快的水草,讓詩人心甘情愿和康河融為一體。只做一條水草,就心満意足,其樂無窮。
實際上自然的純美,讓詩人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塵世的苦病、煩悶、束縛、壓抑、枯燥,全都遠去了,剩下的只有這純凈、安寧和自由。所以詩人沉浸在靈魂的安寧和自由中,要放聲歌唱,追尋夢想了。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節(jié)詩行一般理解為晚上泛舟回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我認為這一節(jié)詩,實虛兼有,合二為一,既是實景,也是虛情,情景交融。尋夢,而且是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詩人在這里的夢不是一般意義的夢,而是人生的夢,藝術的夢,愛情的夢,他遠離了束縛他的一切,在這夢一般的世外桃源里,擁抱生活,擁抱美。
詩歌的第四節(jié),陡然一轉,由夢境回到了現實,現實的自己已經不能放歌了。笙簫是可以吹奏的,可詩人的笙簫只能是悄悄的了。
康橋也為詩人沉默了,也體察到了詩人內心的憂傷。 詩歌通過一系列的鋪排蓄勢之后,詩人的別離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和第一節(jié)詩在重復中又有了變化。
開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結句變成“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陛p輕的是無聲,悄悄是無聲加無言,無言是內心的感受。
情感的內涵更多,悄悄的來時,欣喜興奮的一句話也說不出,是壓抑的喜悅,走時悲傷難過的一句話也說不出是壓抑的哀傷,感情的兩個極致并列在一起,詩人內心的感受,需要讀者自己去慢慢領會。詩的第一節(jié)是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理智的告別,淡淡的憂傷;詩的最后一節(jié),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揮一揮衣袖,動作比輕輕的招手力,可卻是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來就不可能帶走,把不可能的事偏說成可能的,語言的不合常情,恰恰最能表達詩人的感情。
康橋是詩人生活的夢,愛情的夢, 藝術的夢,詩人像呵護自己的情人一樣,不忍心打擾她,同時詩人也清楚,康橋帶走了詩人的一切。帶走了詩人的靈魂,詩人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夢想,這美好的一切,永遠地留在康橋。
總之,《再別康橋》打動讀者的是詩人內心流淌出來的真情,藝術家只要有一顆坦露的赤子之心,他的作品就是有思想性,就不是矯揉造作的形式堆砌起來的浮華與空洞。我們喜愛徐志摩,喜愛康橋,是因為我們同樣慨嘆美好的情感,美好的追求的消逝,同樣留戀難舍生活中曾有過的純真的、純粹的夢。
【第3句】: [再別康橋]在課文中找出主要的修辭手法并找出例句加以分析
例1:“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眱?yōu)美的旋律,抒寫出詩人飄逸灑脫的風度。四句中用了三個“輕輕的”,幻覺到詩人已經離開地面輕飛慢舞起來;一“來”一“走”的短暫時間中,突出了一個“別”字。
例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痹娙说倪@一幻影,既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憶,也是對如歌青春的喚回;既是甜蜜愛情的再現,也是對過去愛情的懷念。作者重返康橋應該說是快樂并痛苦著的??鞓返氖强梢栽诳禈驅簦瑢ふ仪啻?、理想、愛情之夢,“撐一支長篙”,到康河中“尋夢”,尋到了滿滿的“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是何等暢快,何等愜意!接著,筆鋒一轉,“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連“今晚的康橋”也沉默。本該高歌一曲,快樂快樂,反而寂靜得只能聽心跳,這是何等郁悶,何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