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全詩意思及賞析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出自作品《涉江采芙蓉》,是產生于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此詩借助他鄉(xiāng)游子和家鄉(xiāng)思婦采集芙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婦的現(xiàn)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詩運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寫漂泊異地失意者的離別相思之情;從游子和思婦兩個角度交錯敘寫,表現(xiàn)游子思婦的強烈情感;運用懸想手法,在虛實結合中強化了夫妻之愛以及妻子對丈夫的深情。
作品原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作品注釋
⑴芙蓉:荷花的別名。
⑵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芳草:這里指蘭草。
⑶遺(wèi):贈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遠道:猶言“遠方”,遙遠的地方。
⑸還顧:回顧,回頭看。舊鄉(xiāng):故鄉(xiāng)。
⑹漫浩浩:猶“漫漫浩浩”,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廣闊無邊。漫,路長貌。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于男女之間的愛情關系,這里是說夫婦感情的融洽。
⑻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作品譯文
踏過江水去采荷花,到蘭草生長的沼澤地采蘭花。
采了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在故鄉(xiāng)的愛人。
回想起故鄉(xiāng)的愛妻,卻又長路漫漫遙望無邊無際。
漂泊異鄉(xiāng)兩地相思,懷念愛妻愁苦憂傷以至終老。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反映游子思婦的相思之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兩漢時期,經學成為士人躋身朝堂、謀求功名的重要資本。于是千千萬萬的學子離鄉(xiāng)游學求宦。但是對于如此眾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機構的容納能力實在太有限了,這必然形成一種得機幸進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個坎凜失意的文人群體便產生了,這就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蕩子”。這些宦途失意的游學的士子在宦途無望、朋友道絕的孤單失意中,自然會苦苦地懷念故鄉(xiāng)和親人。此詩即是《古詩十九首》中描寫懷鄉(xiāng)思親的代表作?!豆旁娛攀住反蠹s是東漢后期作品,當作于漢獻帝建安之前的幾十年間。
作品鑒賞
此詩開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認為是離鄉(xiāng)的游子(即思婦的丈夫);但有人反對這種觀點,理由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別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因此,有人認為“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鄉(xiāng)的思婦(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詩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諧“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當為思婦?!疤m澤多芳草”,是說湖岸澤畔,還有很多的蘭、蕙草,發(fā)出陣陣幽香。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說蘭澤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說蘭澤有很多美女。這與《樂府詩集·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景象有異曲同工之妙。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點明了思婦的憂思源于對丈夫的思念。思婦思念丈夫,而丈夫正遠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難以送給自己想念的遠方的人??梢哉f,思婦采蓮,真有《樂府詩集·江南》中的“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的快樂。采蓮是快樂的,而女子卻是憂傷的。這里,詩人以樂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接著兩句空間發(fā)生了突然轉換,視角發(fā)生了變化,不寫自己,而寫身在“遠道”的丈夫:“還顧望歸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币苍S就是一種心靈的感應。上面兩句寫思婦還在思夫的時候,詩歌就轉換了視角,寫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鄉(xiāng)。然而,展現(xiàn)在他眼前的,無非是漫漫無盡的“長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煙云。這樣的寫法就是一種“懸想”的方法,即不寫此處寫彼處。杜甫的《月夜》就是這樣的寫法。杜甫不寫自己想念妻兒,而寫妻子想念自己,這樣就增強了情感的表達效果。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為強烈。
詩歌最后兩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如果從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懸想的境界中發(fā)出,不但表現(xiàn)出一種無奈,更表現(xiàn)出了對“同心而離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從妻子的角度看,表現(xiàn)出了對丈夫愛的堅強決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帶漸寬”也“終不悔”,愛到老死也心甘情愿??梢哉f,這樣的結尾明白曉暢,表現(xiàn)出這對夫妻同心離居的痛苦與無奈中那愛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