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出處】唐·杜甫《春望》。
【譯注1】戰(zhàn)火從去年三月到今春三 月接連不斷,一封家人的書信真抵得上 萬兩黃金啊! 抵:值。連三月:連逢兩 個三月,指去年至今。一說指接連三 個月。
【譯注2】
“烽火”與“家書”分別由“感時”和“恨別”引出,“烽火”指代戰(zhàn)爭,“三月”體現(xiàn)戰(zhàn)爭延續(xù)時間之長,也暗示出是后句的原因。“抵萬金”形容家書的珍貴,道出消息隔絕、久望音訊而不至時,作者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賞析】古代邊防軍發(fā)現(xiàn)敵人進犯則燃起煙火報警,稱烽火。此句指 戰(zhàn)爭已經(jīng)持續(xù)很久了,收到親人的消息知道家人安全,難能可貴,因此家 書比萬金還要珍貴?!凹視秩f金”一句,寫出了親人等待彼此消息時的 迫切心情,這道出戰(zhàn)爭年代人們的心聲,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此句也 因此成為千古名句。對家書期待至此,正是對戰(zhàn)爭憎惡之深。后世之人 多用此句表現(xiàn)戰(zhàn)爭中家書的可貴。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在戰(zhàn)爭年代 或動亂歲月,家人音信難得,顯得十分 寶貴。[例]當時我的處境并不美妙。 在自己的祖國,戰(zhàn)火紛飛,幾年接不到 家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季 羨林《我是怎樣研究起梵文來的》)
【全詩】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①國破: 國家殘破,指安祿山叛軍蹂躪黃河南北,潼關(guān)東西,并占領(lǐng)長安。草木深: 草木橫生,喻人跡稀少,景象荒涼。
②感時: 感慨時局。恨別: 深恨離別?;R淚:對花濺淚。一說: 花似有知,亦感時而濺淚。下 “鳥驚心”句同。
③烽火: 戰(zhàn)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關(guān)、睢陽一線,太原、河東一帶,官兵與叛軍反復激戰(zhàn)。抵萬金: 值萬金,極言家信珍貴難得。
④白頭: 白頭。騷:《詩·邶風·靜女》:“搔首踟躕?!?搔頭,顯示了惶急無奈之情。渾:簡直。簪: 古人用以束發(fā)于冠的飾具。
【鑒賞導示】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的抒情詩。長安淪入安史叛軍之手,看山河依舊,但已物是人非。詩人面對破碎的河山、荒蕪的城垣,睹物傷懷。春光明媚,鳥語花香,更增加詩人的愁思。
【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七月,詩人聽到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離家去投奔肅宗。途中被安史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次年三月,杜甫寫下了這首詩。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之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首聯(lián)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以下皆由“破”而來,因此“破”有提挈全詩的作用。頷聯(lián)有兩種解釋,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詩人觸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現(xiàn)了豐富的含蘊。前四句,“望”字總領(lǐng),詩人視線由近及遠,又由遠而近,視野不斷變化;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這樣,在景與情的變化中,自然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頸聯(lián)寫戰(zhàn)火中渴盼親人家書的急切心情。尾聯(lián)寫在此境際中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白發(fā)”、“搔”、“更短”依次突出愁之結(jié)果、愁之動作、愁之程度,這樣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體現(xiàn)了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因而一千多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鑒賞要點】
[1]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盵2]情景相生,情景交融。[3]風格沉郁頓挫。[4]語言凝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