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犬燈原文及翻譯
原文
韓光祿大千之仆[1],夜宿廈間[2],見樓上有燈,如明星。未幾,熒熒 飄落,及地化為犬。睨之,轉(zhuǎn)舍后去。急起,潛尾之[3],入園中,化為女子。 心知其狐,還臥故所。俄,女子自后來,仆陽寐以觀其變[4]。女俯而撼之。仆偽作醒狀,問其為誰。女不答。仆曰:“樓上燈光,非子也耶?”女曰:“既知之,何問焉?”遂共宿止。晝別宵會,以為常。 主人知之,使二人夾仆臥;二人既醒,則身臥床下,亦不知墮自何時。
主人益怒,謂仆曰:“來時,當(dāng)捉之來;不然,則有鞭楚!”仆不敢言,諾 而退。因念:捉之難;不捉,懼罪。展轉(zhuǎn)無策。忽憶女子一小紅衫,密著其 體,未肯暫脫,必其要害,執(zhí)此可以脅之[5]。夜分[6],女至,問:“主人 囑汝捉我乎?”曰:“良有之[7]。但我兩人情好,何肯此為?”及寢,陰掬 其衫[8]。女急啼,力脫而去。從此遂絕。
后仆自他方歸,遙見女子坐道周[9];至前,則舉袖障面。仆下騎,呼曰:“何作此態(tài)?”女乃起,握手曰:“我謂子已忘舊好矣。既戀戀有故人意[10], 情尚可原。前事出于主命,亦不汝怪也。但緣分已盡,今設(shè)小酌,請人為別?!?時秋初,高粱正茂。女?dāng)y與俱入,則中有巨第。系馬而入,廳堂中酒肴已列。 甫坐[11],群婢行炙[12]。日將暮,仆有事,欲覆主命,遂別。既出,則依 然田隴耳。
翻譯
光祿寺署丞韓大千的仆人,一夜,在前廳睡覺,見樓上有盞燈,像明亮的星星。不一會兒,那燈像螢火一樣,輕飄飄地落到地上,變成了一只狗。仆人斜眼一看,見狗轉(zhuǎn)到屋后去了。他急忙起來,尾隨在它后面。到了后園,那狗又變成了一個女子。仆人心中知道它是個狐精,仍舊回來躺下。忽然女子從后面走過來,仆人假裝睡著了,看她要干什么。女子俯在仆人身上搖晃他,仆人裝做剛醒來的樣子,問她是誰。女子不回答。仆人說:“樓上的燈光,莫非就是你嗎?”女子說:“既然知道,何必問呢?”于是兩人一起睡了。從此女子白天走晚上來,習(xí)以為常。
主人知道這件事后,就叫兩個仆人一邊一個把這個仆人夾在當(dāng)中睡覺。但當(dāng)二人醒來時,卻都睡在床下,也不知是什么時候掉下來的。主人越發(fā)生氣,對這個仆人說:“她再來時,你就把她捉來;不然,你當(dāng)心挨鞭子!”仆人沒敢言語,答應(yīng)著退下,心中捉摸:捉她很難,不捉吧,少不了挨打。想來想去束手無策。忽然想起,女子睡覺時,貼身穿著一件小紅衫,從來沒脫下過,一定是她的要害,拿到這件東西就可以要挾她。
到了夜里,女子來了,問仆人:“主人叫你捉我了嗎?”仆人說:“是有這回事。但咱倆感情這么好,我怎能這樣辦?”睡下后,仆人偷偷抓她的小紅衫,女子急叫一聲,使勁掙脫跑了。從此沒有再來。
后來,仆人從外地回來的路上,遠遠看見女子坐在路邊。他走到近前,女子就用袖子擋住面孔。仆人下馬喊道:“何必這樣作態(tài)?”女子便站起來,握住他的手說:“我以為你已經(jīng)忘了咱們的舊情呢!既然你還戀著沒忘,還可原諒你。以前的事是因為主人吩咐,我也不怪你了。但你我的緣分已盡,今天我準(zhǔn)備了點小菜,請到我家小飲,算是告別吧。”這時正是初秋,高粱長得正茂盛。女子上前拉著仆人走進高粱地,一進去,見里面有座寬敞的大宅子。仆人把馬拴好,見廳堂里已經(jīng)擺好了酒肴。剛坐下,一群丫鬟就忙著給斟酒。太陽快下山時,仆人因有事,要回去稟報主人,便起身告辭。出來一看,仍是一片高粱地。
注釋
[1]韓光祿大千:韓茂椿,字大千,淄川人。父源,明代任通政使司右通 政使。茂椿歲貢生,以恩蔭授光祿寺署丞,補太仆寺主簿。傳見《淄川縣志》 五《恩蔭》。
[2]廈,房廊。按,作者家鄉(xiāng)一帶,無前墻的房屋稱廈屋,又叫敞屋或敞 棚,多供儲放柴草雜物及安置碾磨之用。
[3]潛尾之:偷偷跟隨其后。
[4]陽寐:假裝入睡。陽,通“佯”。
[5]脅:要脅,脅迫。
[6]夜分:夜間,半夜。
[7]良有之:確有此事。
[8]掬:這里是雙手剝?nèi)〉囊馑肌?/p>
[9]道周:路旁。
[10]戀戀有故人意:有舊交相愛不忘的情意。借用范睢語。見本卷《阿 霞》篇“綈袍之義”注。
[11]甫坐:剛剛坐定。
[12]行炙:謂斟酒布菜。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jīng)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chǎn)。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yīng)童子試曾連續(xù)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yīng)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dāng)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