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亭·北行見杏花原文及翻譯_注釋_賞析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原文及翻譯_注釋_賞析

原文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宋徽宗(趙佶)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注釋

①宴山亭:詞牌名?!把纭蓖ā把唷薄?/p>

②冰綃:潔白如冰的絲織品,綃(xiāo):生絲。 生絲織物:~頭(古代束發(fā)的頭巾)。冰銷,潔白的綢。此處比喻杏花的花瓣。

③靚(jìng、liàng)妝:妝飾艷麗。 (古代靚字讀jìng)

④蕊珠宮:道教傳說中的仙宮。

⑤憑寄:憑誰寄,托誰寄。

⑥者:同這

⑦會:理解,懂得。

⑧無據:不可靠。

⑨和:連。

翻譯

剪裁好白色的絲綢,輕輕疊成數層,又將淡淡的胭脂均勻的涂抹,時髦的漂亮衣服,艷麗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簡直羞殺了天上的蕊珠宮女。紅顏易凋零,更何況,經歷了多少無情的風雨 ,面對愁苦的情景,扣問凄涼的院落,還要經受幾番春暮。 誰幫我寄去重重的離愁,這雙飛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間的苦痛。天遙地迵,萬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園今在何處?只有在夢中有時曾去。就連夢也難做成,因我痛苦的徹夜難眠。

作品賞析

此詞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國被擄往北方五國城,北行途中見杏花而托物興感而作。上片摹寫杏花以寄意?!安眉簟比鋵懶踊ㄖㄙ|冰潔如白綢剪裁剪,花瓣簇綻輕柔重疊,花色淡雅似胭脂勻染?!靶聵印比湟詳M人手法將杏花比喻為“靚妝”新穎,艷香流融的美女,直令天界蕊珠宮仙女為之羞慚汗顏?!耙椎玫蛄恪?,筆勢陡轉,寫盡杏花遭受風雨摧折之凄涼愁苦。下片由感嘆杏花凋落,轉入自擄離恨。雙燕不解人語,故宮天遙地遠,懷鄉(xiāng)思國,只有求之夢寐,如今夢亦不成,凄楚之至。借杏花之凋落,傷江山之陸沉;以歸夢之難成,寓復國之絕望。全詞托物詠懷,抒寫故國淪亡之悲慨,幽咽委曲,傷感無奈,對故國淪亡一句悔恨與反思,又顯見其情雖真而骨力乏弱。

賞析

此詞是宋徽宗趙佶于1127年與其子欽宗趙桓被金兵擄往北方時途中所寫,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慘寫照。全詞通過寫杏花的凋零,借以哀傷自己悲苦無告、橫遭摧殘的命運。

詞之上片先以細膩的筆觸工筆、描繪杏花,外形而及神態(tài),勾勒出一幅絢麗的杏花圖。近寫、細寫杏花,是對一朵朵杏花的形態(tài)、色澤的具體形容。杏花的瓣兒好似一疊疊冰清玉潔的縑綢,經過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勻稱地暈染上淺淡的胭脂。朵朵花兒都是那樣精美絕倫地呈現人們眼前?!靶聵印比洌纫孕踊ū葦M為裝束入時而勻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顏光艷照人,散發(fā)出陣陣暖香,勝過天上蕊珠宮里的仙女?!靶邭ⅰ眱勺郑钦f連天上仙女看見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進一步襯托出杏花的形態(tài)、色澤和芳香都是不同于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現了杏花盛放時的動人景象。

以下筆鋒突轉,描寫杏花遭到風雨摧殘后的黯淡場景。春日絢麗非常,正如柳永《木蘭花慢》中所云:“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但為時不久就逐漸凋謝,又經受不住料峭春寒和無情風雨的摧殘,終于花落枝空;更可嘆的是暮春之時,庭院無人,美景已隨春光逝去,顯得那樣凄涼冷寂。這里不僅是憐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憐。試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為階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筆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爛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種種感慨和聯想,往事和現實交雜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猶有人憐,而自身淪落,卻只空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無窮慨恨。”愁苦“之下接一”問“字,其含意與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亦相仿佛。

詞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寫詞人對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訴,表達出詞人內心的無限苦痛。前三句寫一路行來,忽見燕兒雙雙,從南方飛回尋覓舊巢,不禁有所觸發(fā),本想托付燕兒寄去重重離恨,再一想它們又怎么能夠領會和傳達自己的千言萬語?但除此以外又將憑誰傳遞音問呢?作者這里借著問燕表露出音訊斷絕以后的思念之情?!疤爝b”兩句嘆息自己父子降為臣虜,與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驅趕著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樣的遙遠,艱辛地跋涉了無數山山水水,“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這八個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種種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見不到汴京故宮,真可以說是“別時容易見時難”了。

以下緊接上句,以反詰說明懷念故國之情,然而,“故宮何處”點出連望見都不可能,只能求之于夢寐之間了。夢中幾度重臨舊地,帶來了片刻的慰安。結尾兩句寫絕望之情。晏幾道《阮郎歸》末兩句“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秦觀《阮郎歸》結尾“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都是同樣意思。夢中的一切,本來是虛無空幻的,但近來連夢都不做,真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反映出內心百折千回,可說是哀痛已極,肝腸斷絕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書畫家,其繪畫重高寫生,以精工通真著稱于世。這種手法于此詞的景物刻畫中也有所體現,尤其上片對杏花的描繪,頗具工筆畫的意蘊。

作品點評

這首詞以杏花的美麗易得凋零,抒發(fā)作者的身世之感。帝王與俘虜兩種生活的對比,使他唱出了家國淪亡的哀音。上片描繪杏花開放時的嬌艷及遭受風雨摧殘后的凋零。下片寫離恨。抒發(fā)內心的故國之思。詞中以花喻人,抒寫真情實感。百折千回,悲涼哀婉。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詞為趙佶被俘北行見杏花之作。起首六句,實寫杏花。前三句,寫花片重疊,紅白相間。后三句,寫花容艷麗,花氣濃郁?!靶邭ⅰ币痪洌偸踊ㄖ?。“易得”以下,轉變徵之音,憐花憐己,語帶雙關。花易凋零一層、風雨摧殘一層、院落無人一層,愈轉愈深,愈深愈痛。換頭,因見雙燕穿花,又興孤棲膻幕之感。燕不會人言語一層、望不見故宮一層、夢里思量一層、和夢不做一層,且問且嘆,如泣如訴。總是以心中有萬分委曲,故有此無可奈何之哀音,忽吞咽,忽綿邈,促節(jié)繁音,回腸蕩氣。況蕙風云:“真”字是詞骨,若此詞及后主之作,皆以“真”勝者。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工書善畫,知樂能詞,為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才子,但在政治上,他是個昏庸的亡國之君,父子雙雙為敵國所俘,蒙受奇恥大辱。這首詞與李煜的《虞美人》一樣同屬亡國之音,本詞是徽宗皇帝被虜北行見杏花有感之作。在被擄北行途中,宋徽宗忽見杏花盛開如火,不禁萬感交集,寫下這首如泣如訴之詞。上片明寫杏花,借杏花的嬌艷及被風雨摧殘的衰敗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著對帝王生活的痛苦回憶。 也暗示自已的境遇,憐花憐已,語帶雙關。

“愁苦”后一“問”字,使人想起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下片抒寫離恨哀情,借燕子與做夢層層深入,道出從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絕望的哀痛心情,用“雙燕何曾,會人言語”烘托極度的孤獨憂傷。末尾幾句寫連在夢里見一見故國宮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為連夢也做不成。抒情上有遞進關系,真摯深沉,真可說是字字泣血,斷腸之音。

詞牌簡介

宴山亭,詞牌名。一作《燕山亭》。與《山亭宴》無涉。以宋徽宋趙佶詞為準。雙片九十九字。上片十一句五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上片第八句為上三下四句式。第九句二字,多為感嘆詞語,第十句首字領格,引領兩個四言句。下片第二句首字領格。下片第八句為上三下四句式。下片第九句多為感嘆詞語。第十句為上三下四句式。此調有宋徽宋、毛圱、王之道、張雨諸詞可校。

作品格律

定格對照例詞:【北宋】趙佶《宴山亭·北行見杏花》(《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上片)

中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韻)。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韻)。

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仄仄平平,仄平仄、中平平仄(韻)。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平仄(韻),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下片)

平仄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韻)。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仄仄平平,中中仄、中平平仄(韻)。

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

平仄(韻),

無據,

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和夢也,新來不做。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保罕硎揪?;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

作者簡介

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11月2日~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 他自創(chuàng)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征“天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