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祖席離歌原文及翻譯_注釋_賞析
原文
踏莎行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zhuǎn)。
畫閣魂銷,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注釋
⑴踏莎(suō)行:詞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長春”“踏雪行”“平陽興”“踏云行”“瀟瀟雨”等。雙調(diào)小令,《張子野詞》入“中呂宮”。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韻。四言雙起,例用對偶。
⑵祖席:古代出行時祭祀路神叫“祖”。后來稱設宴餞別的所在為“祖席”。
⑶長亭:旅途中的驛站,為送別之地。
⑷香塵:地上落花很多,塵土都帶有香氣,因稱香塵。
⑸棹:同“櫂”,劃船的槳。長的叫櫂,短的叫楫。這里指船。
⑹兩句是說“居人”在樓閣之上遙念“”行人。
⑺尋思:不斷思索。兩句是說從連接到天邊的水波,引出無邊無際的離愁,而有“思繞天涯”的感覺。
翻譯
餞行酒席上唱完離別的悲歌,亭中散了離別的飲宴,香塵遮住了視線,離人仍頻頻回首。送行人的馬隔著樹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隨著江波漸去漸遠。
畫閣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樓望斷天涯,夕陽下只見江波無邊無垠。人世間無窮無盡的是離愁,我的心要飛到天涯地角尋他個遍。
賞析
此詞起二語,寫在餞行的酒席上別情依依?!半x歌”與“別宴”同屬一事,而“別宴”又與“祖席”意同。此處不避重復,是為了強調(diào)送別的場面?!跋銐m”句,寫剛分手時的情景:落花滿地,塵土也帶有芬芳的氣息,已隔著漠漠的香塵,彼此還一再含情回顧?!盎孛妗?,雖未點明是“居人”還是“行人”,但可以想見雙方都繾綣纏綿,不忍別去。四、五句從送者與行者分別寫來,兩相對照,令人尤難解頤。盡管頻頻回望對方,總有不能再看到的時候。一個小樹林,隔斷了人的視線,那馬兒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長嘶,而“行人”已乘船漸行漸遠,終于隨著江流的曲折而隱沒不見了。馬嘶、棹轉(zhuǎn),從側面襯托出別情之深。
過片兩句,寫“居人”登上畫閣,不禁黯然魂消,憑倚高樓,獨自含愁極望,惟見江波映照著落日余輝,伸展向遙遠的天邊,徒令人增添別恨而已。居人登樓,只是惘惘離懷,有所不甘,并不必為了繼續(xù)目送行舟。詞語不粘不脫,有悠然遠意。
時間上,下片與上片亦不一定緊密銜接,登樓極目,只是別后的情事,遙念行人,無時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極恨極而又無可奈何,語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寫別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遠”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縱自己的想象,讓此情隨波而去,繞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無窮無盡的離愁,意境本已深遠,再以“天涯地角”補足之,則相思相望之情幾趨極致。
此詞寫?zhàn)T別相送及別后的懷思,均情景逼真,含蘊無盡。如一幅丹青妙手繪的春江送別圖,令讀者置身其間,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繾綣深情。
詞牌簡介
踏莎行,詞牌名之一。調(diào)名從唐韓翃詩句“踏莎行草過春溪”而來。雙調(diào),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起首四個四言句,前人多用對偶。另有《轉(zhuǎn)調(diào)踏莎行》,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韻,是別格。又名《喜朝天》、《柳長春》、《踏雪行》、《平陽興》、《江南曲》、《芳心苦》、《芳洲泊》、《度新聲》、《思牛女》、《惜余春》、《陽羨歌》、《暈眉山》、《踏云行》、《瀟瀟雨》等。
作品格律
格一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格二(轉(zhuǎn)調(diào)踏莎行)
仄仄平平,平平中仄(韻)。
中平平仄仄、中平仄(韻)。
平平中仄,平平中仄(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平中仄(韻)。
中平平仄仄、中平仄(韻)。
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仄(韻),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韻)。
作者簡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