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意思翻譯及賞析
原文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詞句注釋
⑴辛大:孟浩然的朋友,排行老大,名不詳,疑即辛諤。
⑵山光:傍山的日光。落:一作“發(fā)”。
⑶池月:池邊的月色。東上:從東面升起。
⑷散發(fā):古人男子平時束發(fā)戴帽,這里表現(xiàn)的是作者放浪不羈的愜意。
⑸開軒:開窗。臥閑敞:躺在幽靜寬敞的地方。
⑹清響:極微細的聲響。
⑺鳴琴:琴。用阮籍《詠懷》“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詩意。
⑻恨:遺憾。
⑼感此:有感于此。
⑽中宵:中夜,半夜。勞:苦于。夢想:想念。
翻譯
山上夕陽慢慢向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漸漸東升。
我披散著頭發(fā)盡享清涼,推開窗戶我悠閑地躺著。
微風(fēng)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筑業(yè)滴落露水聲音清脆。
想要取出鳴琴彈奏一曲,可惜沒有知音前來欣賞。
如此美景更加思念老友,日夜都在夢中想念著他。
創(chuàng)作背景
南亭,似應(yīng)在澗南園,位于孟浩然家鄉(xiāng)襄陽郊外的峴山附近。辛大疑即辛諤,為作者同鄉(xiāng)友人,常于夏日來南亭納涼,與孟浩然約為琴酒之會。
賞析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五十九。下面是四川詩詞學(xué)會理事、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教授周嘯天對此詩的賞析。
孟浩然詩的特色是“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雖只就閑情逸致作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断娜漳贤研链蟆肪褪怯写硇缘拿?/p>
詩的內(nèi)容可分兩部分,既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昂觥?、“漸”二字運用之妙,在于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xiàn)出一種心理的快感?!俺亍弊直砻鳌澳贤ぁ卑喾翘撛O(shè)。
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后,洞開亭戶,“散發(fā)”不梳,靠窗而臥,使人想起陶潛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保ā杜c子儼等疏》)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閑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
進而,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xù)寫這種快感:“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焙苫ǖ南銡馇宓毼ⅲ浴帮L(fēng)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為清絕”(沈德潛《唐詩別裁》)。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只宜在恬淡閑適的心境中彈奏。據(jù)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坝 倍慈?,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一陣微瀾。相傳楚人鐘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弊悠谒蓝澜^弦,不復(fù)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此時,詩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閑話清談,共度良宵。可人期不來,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后,進入夢鄉(xiāng),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jié)束,極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并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nèi)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于渾然一體,極富于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于唇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嚴羽《滄浪詩話》)。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