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佳句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留德十年佳句

【第1句】: 《留德十年》的好詞好句

一、《留德十年》的好詞

【第1句】:群魔亂舞【第2句】:實事求是【第3句】:造詣【第4句】:心憂如焚【第5句】:生離死別【第6句】:其樂融融【第7句】:樂不可支【第8句】:高談闊論

二、《留德十年》的好句

【第1句】:這樣的夢并不總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樣輕靈美妙。有時候也難免有驚濤駭浪,龍蛇競舞的場面。不管怎樣,我的生命像夢一般地逝去了

【第2句】:我遙望歐山美水,看那些出國者如神仙中人。而自己則像人間凡夫,"更隔蓬山千萬重"了。

【第3句】:我充滿了渴望,而又忐忑不安,有時候想得很美,有時候又憂心忡忡,在各種思想矛盾中,迎接我生平第一次大抉擇、大冒險。

【第4句】:但是風光卻更加旖旎,高樹蔽天,濃陰匝地,花開綠叢,蟬鳴高枝;荷塘里的荷花正迎風怒放,西山的紫氣依舊幻奇。

【第5句】:我那眾多的小伙伴都還聚在一起,或臨風朗讀,或月下抒懷。黃昏時漫步荒郊,回校后余興尚濃,有時候沿荷塘步月,領略荷塘月色的情趣,其樂融融,樂不可支

【第2句】: 課外閱讀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摘錄你喜歡的語段,并簡要說說

P【第7句】:今天歧視社會科學,源遠流長,我們社會科學者運交華蓋,只好怨我們命苦了。

P【第8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深知自己能吃幾碗飯,心虛在所難免?!镜?0句】:剛出頭的年齡,卻心懷百歲之憂。

P【第13句】:江文通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彼终f:“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抆血相視?!?/p>

我從前讀《別賦》時,只是欣賞它的文采。然而今天自己竟成了賦中人。

P【第16句】:千里涼棚,沒有不散的筵席。P【第21句】:。

一個人要想精通本國語和外國語,必須付出極大的勞動;窮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墒且脒_到一般交際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簡單。

洋涇浜姑無論矣。有時只會一兩個外國詞兒,也能行動自如。

一位國民黨政府駐意大利的大使,只會意大利文“這個”一個單詞兒,也能指揮意大利仆人。比如窗子開著,他口念“這個”,用手一指窗子,仆人立即把窗子關上。

反之,如果窗子是關著的,這位大使閣下一聲“這個”,仆人立即把窗子打開。窗子無非是開與關,決無第三種可能。

P【第33句】:頗有點中國古書上所說的“履舄交錯”的樣子。我不記得,小女孩子什么時候離開了車廂。

萍水相聚,轉瞬永別。這在人生中時刻都能遇到的情況,不值得大驚小怪。

但是同這個波蘭小女孩子的萍水相聚,我卻怎么也不能忘懷,十年以后,我終于寫成了一篇散文《Wala)。P【第35句】:難道都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一位國民黨政府駐意大利大使的信徒,只使用“這個”一個詞兒,就能涵蓋宇宙、包羅天地嗎?P【第43句】:我的老師吳宓先生有兩句詩“世事紛紜果造因,錯疑微似便成真?!?/p>

這的確是很有見地的話,是參透了人生真諦才能道出的。P【第45句】:在橡樹的濃茜里,四面寂無人聲,我一個人靜坐沉思,成為哥廷根十年生活中最有詩意的一件事,至今憶念難忘。

原來西方婦女——在某些方面,男人也一樣 — 絕對不允許別人戴同樣的帽子,穿同樣的衣服。這一點我們中國人無論如何也是難以理解的。

P【第51句】:這就叫做“永恒的學生”,是一種全世界所無的稀有動物。P【第55句】:最后一別八年,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yǎng),只活了40多歲。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

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P【第60句】:魯迅先生說過,有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用老子與莊子謀得了博士頭銜,令洋入大吃一驚;然而回國后講的卻是康德、黑格爾。

P【第63句】:他們認為,口叼雪茄煙而能運用白如的語言,太千世界中只有英文。因此,在西方國家中,最不肯學外國語言的人,就是英國人。

P【第71句】:德國法西斯有句名言:“謊言說上一千遍,就成了真理”。P【第72句】:我總想象,這樣大的大事開始時一定是驚天地,泣鬼神,上至三十三重天,下達十八層地獄,無不震動,無不驚恐。

P【第74句】:西克教授真正是海人不倦,第一次上課他就對我鄭重宣布:他要把自己畢生最專長的學問,統(tǒng)統(tǒng)地毫無保留地全部傳授給我,一個是《梨俱吠陀》,一個是印度古典語法《大疏》,一個是《十王子傳》,最后是吐火羅文,他讀通了吐火羅文的世界大師。P【第78句】:中國近代許多大學者,比如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郭沫若、魯迅等,都沒有什么博士頭銜,但都會在學術史上有地位的。

山川信美非吾土,漂泊天眼胡不歸。P1【第51句】:當年佛祖規(guī)定,浮屠不三宿桑下。

害怕和尚在一棵樹下連住三宿,就會產生留戀之情。這對和尚的修行不利。

P1【第55句】:借古人的生花妙筆,抒我今日盛衰之感懷。能想出這樣移花接本的絕妙好法,我自己韭常得意,不知是哪一路神仙在冥中點化,使我獲得“頓悟”,我真想五體投地虔誠膜拜了。

P1【第57句】:我忽然想起了唐代詩人劉皂的《旅次朔方》那一首詩: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成陽。無端又度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P1【第61句】:人生相逢,有時真像是浮萍與流水,稍縱即逝。P1【第62句】:我要用嘴描繪眼前的美景,我說不出;我要用筆寫出眼前的美景,我寫不出。

最后,萬不得已,我只能乞靈于《世說新語》中的人物,徒喚“奈何”了。中國古詩說:“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p>

瑞士山水的意態(tài)又豈是人世間凡人藝術家所能表現(xiàn)出的呢!P1【第84句】:西方什么人有幾句話:“世界上什么東西都怕時間,時間唯獨害怕東方人”P1【第90句】:俗話說:“不打不成相識”,看樣子需要給他一點顏色看。他不站起來,我們也沒有在指定的椅子上就坐,而是一屁股坐到他的辦公桌上。

立竿見影,他立刻站起身來,臉上也有了笑容。這樣一來,乘船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P1【第98句】:冠冕堂皇的理由自然也不能沒有。但仔細追究起來,卻只有一個極單純的要求:我總覺得,在無量的,無論在空間上或時間上,宇宙進程中,我們有這次生命,不是容易事;比電火還要快,一閃便會消逝到永恒的沉默里去。

我們不要放過這短短的時間,我們要多看一些東西。就因了這點小小的愿望,我想到外國去。

P2【第19句】: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讀到這樣一句話:“我們從現(xiàn)在起要仔仔細細地過日子了?!碑敃r頗有同感,覺得自己也應立刻從即時起仔仔細細地過日子了。

但是過了一些時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

【第3句】: 留德十年的作品鑒賞

人物自傳往往會摻雜某些虛假的成分,一來由于當事人主觀的意愿,二來由于年代久遠導致細節(jié)的磨損、模糊。

季先生對此保持了十足的警惕,“我寫自傳,只寫事實”是他的決心和承諾,這也正秉承了先生一貫嚴謹的學術作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留德十年》中引用了大量作者當年的日記,以作為事實的參照。

雖年代遙遠,但論人敘事歷歷在目,甚至間或還有“今天如何如何”的字眼,可信程度如此。書的附錄部分收錄了先生寫于1935年至1987年間的8篇歐游散記,追憶當年事,感懷當年情,與自述部分交織經緯,前后補充。

先生回憶往事,情真意切,言詞質樸,毫無矯矜自飾,讀來猶如對面閑談,清新淡雅??M繞字里行間的對故人之思,時光不再的感懷雖不濃烈似酒,卻也足以讓人回腸蕩氣。

在《我的房東》一文中,先生滿懷深情追憶他的女房東,一位母親般的老婦人——歐樸爾太太。她的音容笑貌,性情喜好,一一道來,分外親切。

當寫到即將離開時,女房東如失親人般號啕大哭,先生也是淚灑衣衫,這是怎樣的深情啊,幾十載春秋風雨洗滌淡漠不了的深情!《麥耶一家》以溫情委婉的筆調,描述了先生留學德國時,同德國姑娘伊姆加德之間一段隱約朦朧的戀情。他們一起打字,促膝談心,笑語溫馨。

時光飛逝50載后,先生感慨到“如果她還留在人間的話,恐怕也將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

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弊x來讓人唏噓不已。

還有那一面之交的波蘭女孩Wala,相處不到一年卻被先生視為知己的章用,每周日必到席勒草坪上聚餐的中國朋友們,“留德十年”中與先生匆匆相會又轉瞬消失,人海茫茫再也找不著蹤影。這種感時傷春之情,在一位耄耋老人的筆下更顯雋永深刻。

在《余音裊裊》中先生說道:“回憶的滋味決不是美好的。我咬緊了牙,生活過來了。

但愿以后無需再把以前已經干枯了的快樂與痛苦重新回味?!?。

【第4句】: 6課的生詞

故國的一切,讀: ——11月20日…… 時間愈久,思國的神經愈發(fā)敏銳,即便是一絲絲輕輕的驚動,也能勾起游子對故國的無限眷戀,讀: ——11月28日…… (四)抒發(fā)情感 這樣的思緒可以在日記中找到許多許多,這樣的情懷在心中很濃很濃.母親成了游子夢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讓我們縱情讀一讀(課件出示《尋夢》的開頭與結尾). 【第1句】:讀著讀著,你仿佛聽到了什么? 【第2句】: 讀著讀著,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你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 【第3句】: 這是何等的魂系夢縈?。∧銖倪@“開頭”“結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情感? 【第4句】: 從文中找出描寫這種情感的句子讀給大家好嗎? 拓展升華 【第1句】:賞讀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 “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xiàn)的時候,四周灰蒙蒙的,母親仿佛從云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于向我走來了.” 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zhàn),持續(xù)了6年,現(xiàn)在終于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余,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游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 留學德國已十霜; 歸心日夜憶舊邦, 無端越境入瑞士, 客樹回望成故鄉(xiāng). 【第2句】:小結:是母親養(yǎng)育了作者,作者也與母親的命運息息相連.這樣一個時刻將母親裝在心中的讓人起敬的學者、作家,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內,取得了崇高的地位,為祖國母親贏得了巨大的榮譽.祖國母親怎么能不稱之為“寶”呢? (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橋小學 張祖慶) B案 教學準備 季羨林生平簡介和他的相關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描述心中的母親,引入新課 母親,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親切的稱呼,我們曾無數次呼喚著母親,無數次沐浴著母親的愛.讓我們一起輕輕地喊一聲——母親. 你腦海中浮現(xiàn)怎樣的形象?用一兩個詞語來形容.(練說: 的母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都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一份獨特的愛.著名學者季羨林的文章里,對母親也有著獨特的解釋. 初讀課文,感受文中的母親 【第1句】: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新詞讀正確,把課文句子讀通順. 【第2句】:交流哪些字詞比較難讀或者難懂,引導學生朗讀,結合語言環(huán)境理解. 【第3句】:選擇自己認為比較難讀的語句再讀一讀,請部分同學進行交流. 【第4句】:再讀課文,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作者有兩個母親,對這兩個母親有著同樣的敬意和愛慕.) 哪些自然段給了你這樣的認識? 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生身母親” 自由讀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對生母的懷念. 【第1句】:談感受.質疑. 【第2句】: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1)理解“寢不安席”的意思 (2)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為什么作者會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是不是僅僅因為母親的逝世? 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1)聯(lián)系上下文理“我的愿望”(隨母親于地下)“終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讓作者遺憾和痛恨的是什么?(無法盡孝,心存自責、愧疚之情) (3)補充資料,談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第3句】:再讀整段話. 朗讀文中的佳句,回想母親 【第1句】:摘抄詞語 【第2句】: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愛. 第二課時 回顧“親生母親”,感受敬慕 【第1句】:聽寫詞語:真摯 寢不安席 思潮起伏 【第2句】:用上面的詞語,說說我對生身母親的愛. 研讀“祖國母親”,感受懷念 作者是那樣懷念母親,數十年如一日.24歲那年,作者離開祖國,來到了德國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離,并不能割斷心中的懷念,相反,這懷念又增添了分量. 【第1句】:自由朗讀文章,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懷念. 【第2句】:說說在作者的懷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第3句】:再讀課文,思考: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刻伴隨著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重點研讀以下句子: ……不知道為什么,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1)說說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2)你知道“頻來入夢”的原因嗎?(作者旅居在外,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與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兩位母親不斷出現(xiàn)在作者的夢中.) (3)感情朗讀. 然而這凄涼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甜蜜”和“凄涼”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為在遠離家鄉(xiāng)的日子里,能時?;貞浧鹪诠蕠纳钋榫?,不斷回想起故國的親朋好友,感到他們無處不在,仿佛就在身邊,心中自然又多了一絲安慰、一些寬心、一點甜蜜,少了一些凄涼、孤獨.) (2)感情朗讀 想起自己長眠于故鄉(xiāng)地下的母親,真想哭。

【第5句】: 留德十年的作品鑒賞

人物自傳往往會摻雜某些虛假的成分,一來由于當事人主觀的意愿,二來由于年代久遠導致細節(jié)的磨損、模糊。季先生對此保持了十足的警惕,“我寫自傳,只寫事實”是他的決心和承諾,這也正秉承了先生一貫嚴謹的學術作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留德十年》中引用了大量作者當年的日記,以作為事實的參照。雖年代遙遠,但論人敘事歷歷在目,甚至間或還有“今天如何如何”的字眼,可信程度如此。書的附錄部分收錄了先生寫于1935年至1987年間的8篇歐游散記,追憶當年事,感懷當年情,與自述部分交織經緯,前后補充。

先生回憶往事,情真意切,言詞質樸,毫無矯矜自飾,讀來猶如對面閑談,清新淡雅??M繞字里行間的對故人之思,時光不再的感懷雖不濃烈似酒,卻也足以讓人回腸蕩氣。

在《我的房東》一文中,先生滿懷深情追憶他的女房東,一位母親般的老婦人——歐樸爾太太。她的音容笑貌,性情喜好,一一道來,分外親切。當寫到即將離開時,女房東如失親人般號啕大哭,先生也是淚灑衣衫,這是怎樣的深情啊,幾十載春秋風雨洗滌淡漠不了的深情!

《麥耶一家》以溫情委婉的筆調,描述了先生留學德國時,同德國姑娘伊姆加德之間一段隱約朦朧的戀情。他們一起打字,促膝談心,笑語溫馨。時光飛逝50載后,先生感慨到“如果她還留在人間的話,恐怕也將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弊x來讓人唏噓不已。

還有那一面之交的波蘭女孩Wala,相處不到一年卻被先生視為知己的章用,每周日必到席勒草坪上聚餐的中國朋友們,“留德十年”中與先生匆匆相會又轉瞬消失,人海茫茫再也找不著蹤影。這種感時傷春之情,在一位耄耋老人的筆下更顯雋永深刻。在《余音裊裊》中先生說道:“回憶的滋味決不是美好的。我咬緊了牙,生活過來了。但愿以后無需再把以前已經干枯了的快樂與痛苦重新回味。”

【第6句】: 留德十年的讀后感

第一部分:開門見山,引出《留德十年》。

第二部分:平鋪直敘,介紹書籍。

第三部分:聯(lián)系實際,抒發(fā)感情。

留德十年讀后感:

我看的這本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花了整整6天的時間,細細的讀完了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閱讀期間,整個人完全陶醉于季老的文字之中,讀到風趣之事會會心微笑,讀到感人之處亦會鼻子發(fā)酸……

這是一部只寫事實的自傳,一部只有Waherheit(真)而無Dichtung(詩)的作品,或許沒有歌德的DichtungundWahrhe那般辦波瀾壯闊,但細細的記錄每天的所見所聞集聚起來也是是震撼人心的,起碼我讀了以后久久不能平靜,或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之意境吧……全書給予我印象最深的有這樣三個片斷:對出國熱的描述,在火車上邂逅的波蘭女孩兒Wala,在哥廷根與女房東以及數位德國教授深厚的友誼。

當時的季羨林,在工作中由于“很安靜”而與周圍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他想要離開,卻覺得人海茫茫,沒有一個歸宿。這樣孤單迷茫的心情相信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吧??墒窍壬任覀兙烤箯娫谀睦锬兀客伦x你就會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

季羨林就是這樣,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所以盡管家庭困難,前路不明,他依然踏上了去德國的求學之路。在哥廷根的時期,告別了最初的迷茫,季羨林毅然選擇了印度學作為自己的主系,可是他在選擇副系的態(tài)度上卻讓人驚訝。他寫道,“我在國內就立下大誓:決不寫有關中國的博士論文?!蔽也淮罅私饧玖w林,不知道他是在何種情況下說出了這樣的話。我想,他大概是因為太厭惡那些投機取巧的留學生,所以急切的想要和他們劃清界限吧。在國外用老莊謀得博士的頭銜,回來卻講康德和黑格爾,這樣的中國留學生是季羨林明確鄙視的對象??墒?,從我內心來說,一個人難道不能既傾心于老莊的睿智,又愛慕康德和黑格爾思辨嗎?這樣的想法未免有些偏頗,但是季羨林對老師的虛心,對治學的嚴謹,以及對艱苦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回到大陸之前的時期當季羨林完成學業(yè)之后,他終于要回到祖國了,可是它卻對德國產生的深深的留戀和不舍。這一點上我是非常理解他的,不是他愛國愛的不深,而是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實在是給了他很多東西。那里有欣賞鼓勵他的良師,有能陪他暢談的益友,有溫暖慈祥的女房東,還有那個為了他終身未嫁的美麗女子。更重要的是哥廷根給了他一個能讓他安靜做人,安靜治學的環(huán)境,這對于一個學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就像季羨林的老師吳宓說的,“世事紛紜果造因,錯疑微似便成真?!?/p>

有時候,生命中的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就有可能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莫大的影響,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就寫到這里了,突然覺得沒啥話好說了。其實我看書總是抓不住重點,比如看《留德十年》,我就沒看出“先生當年拋家傍路赴德求學德經過……友人情深?!敝惖臇|西,反而記住了他在德國雖清貧但可以從心所欲的生活。這也算是種另外的收獲吧。以耄耋之年,回憶前塵過往。自然不是讓你以他的心態(tài)來品味人生。

都說亂世出英雄,但是我看到即使在二次大戰(zhàn)這樣的環(huán)境下,在德國的一個小城有著這樣一群人仍然在不聞窗外事的做著自己的學術,過著自己潔凈而高貴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或許是平淡的,席卷世界的二次大戰(zhàn)在他們眼里不過是毫無知覺的來,毫無知覺的走罷了,但是這種平淡帶給我的卻是深深地震撼,能淡的人們必定會做出不平凡的事業(yè)來,不是嗎?

參考資料

《留德十年》.范文先生網[引用時間202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