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蘇軾原文(洞仙歌詠柳蘇軾賞析)
《洞仙歌》
(北宋)蘇軾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fēng)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zhuǎn)。但屈指西風(fēng)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這首《洞仙歌·冰肌玉骨》,是蘇軾的著名詞作之一,描述了五代時后蜀國君孟昶和他的愛妃花蕊夫人夏夜摩河池上納涼的情景,在艷羨、贊美中寄寓著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
詞之前,蘇軾寫有一個簡短的序言,講述了創(chuàng)作這首詞的背景與由來——
“余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云?!?/p>
序中說得很清楚,這首詞僅頭兩句是孟昶所作,其余內(nèi)容都是蘇軾原創(chuàng)——或者說“續(xù)作”。
詞首句“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毙稳莼ㄈ锓蛉说拿罎?,不同尋常,雖天氣大熱,肌膚上也沒有沾染任何不潔之物。猶如莊子筆下藐姑射之山那個“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的神女,讓人稱羨?!八铒L(fēng)來暗香滿”,這暗香源自何處?是美人的脂粉香、室外的花香抑或香爐之熏?作者并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朦朦朧朧之中,讀者的嗅覺結(jié)合視覺,一點暗香與冰肌玉骨的美女構(gòu)成了令人心醉的整體?!袄C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是詞中名句,孟昶與花蕊夫人的歡情時刻,人無心賞月,月有意看人。“人未寢,攲枕釵橫鬢亂?!庇腥苏f是曲筆描繪男女歡情,不過周汝昌先生認(rèn)為這里也只是寫盡天熱難眠而已,如果看作男女之歡就俗了。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度河漢?!奔热凰恢?,就起床吧,攜入出戶,夏夜絕靜,繁星點點,天空中時有流星穿過,天地之廣闊景象就在這一動一靜之間得以呈現(xiàn),何等之良辰美景?。 霸噯栆谷绾??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zhuǎn)。”夜已深沉,但依舊暑氣逼人,只看見月光稍減和北斗垂柄?!暗?、西風(fēng)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痹谑顭嶂信瓮鴽鏊那镲L(fēng)能早日吹來,殊不知,西風(fēng)到來之際,流年也就在那風(fēng)中暗自飄逝了!這最后的點睛之筆,寄托了蘇軾對人生哲理的深沉思索與無盡感喟。
從歷史來看,當(dāng)年孟昶居帝王之位,花蕊夫人萬千寵愛集于一身,可謂攬盡人生之歡。然而到頭來終究抵不過命運(yùn)無常:后蜀被滅,孟昶降宋,郁郁而終(一說被宋太祖毒殺);花蕊夫人則先是被宋太祖趙匡胤霸占,后又因為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有不利于趙匡胤弟弟趙光義的說法,而最終命喪于后者箭下,香消玉殞……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痹谔K軾看來,絕世美景也好、如花美眷也罷,終將隨著流年而一去不返,只有當(dāng)年那彎曾經(jīng)窺見過美景與美女的淡淡的月兒,依然懸掛在永恒的天空,見證著人世間流年偷換,映襯著生死之間的歡愉和易逝。
這首詞的思想盡管多少有些消沉,但就藝術(shù)面而言,清空靈雋,語意高妙,想象奇特,波瀾起伏,讀來十分令人神往,堪稱古今續(xù)作詩詞中的“神作”。僅憑幼年模糊記憶中的兩句詞,就能敷衍而成這樣的一首傳世佳作,蘇軾筆力之高,實在不能不讓后人深自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