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美好的靈魂都在家中誕生-生活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楊瀾:美好的靈魂都在家中誕生-生活

夏天,外婆扇著蒲扇哄我入睡;冬天,外婆在我的被窩里放一只熱水袋;春夏秋冬我都不缺的,是入睡前的故事、歌謠,和外婆自做的吃食。印象中外婆總是樂呵呵的,嗓門大,干活利索。長大了才知道,“文革”后期時,外婆和外公因為曾經擁有白手起家的小工廠,被定性為資本家,家里已被紅衛(wèi)兵抄了多次,所有值點錢的東西都被搶走。據說當年那條街上紅衛(wèi)兵前腳走,后腳就有人從樓上跳下去——不想活了。外婆把全家人聚在一起說:“不管出什么事,我們家任何人不許自殺。我們曾經一無所有,現(xiàn)在也可以用雙手養(yǎng)活自己。”為掙一點生活費,她幫菜市場剝蝦仁,幫鄰居縫制衣服,忙活自家的柴米油鹽。她永遠是忙碌的,身邊還有一個圍著她團團轉的我。就在這里有我童年最溫馨的回憶——每到午睡時間,我摟著外婆的胳膊,聞著她身上淡淡的煤爐味道,聽著她輕輕的鼾聲入睡。在那混亂、貧乏的時代,我的女性長輩為我營造出一派祥和與安寧。
  
  我上學時穿的衣服大多是媽媽親手縫的,家里的那臺蜜蜂牌縫紉機是她的寶貝。每次去上海出差,媽媽一定要到城隍廟的小店拼搶一番,回到家后再比著、畫著、縫著,于是在上世紀80年代,我就有了蝙蝠袖套衫、喇叭褲。她做的那套豆綠色的分身裙裝,成了我大學里第一次上臺主持節(jié)目的行頭。和那套衣服一起送給我的,是媽媽的一句話:“自然大方就好。”
  
  那一年,我18歲。
  
  轉眼間,我的兒子就要18歲了。我送他的生日禮物,是從他出生起我一直記錄的“成長日記”。里面記著他出生時的啼哭、第一次獨立行走、第一次看見妹妹時說“以后哥哥保護你”,在日記最后,我抄了紀伯倫的詩——“你是那張滿的弓,孩子就是從那弦上射出的生命的箭矢……”兒子把厚厚的日記本拿回自己房間,一個鐘頭后跑過來,推開門給我一個大大的熊抱,臉上還掛著淚,他說:“謝謝你,媽媽,我愛你!”我的眼眶立刻就濕了,夫復何求?他卻馬上不好意思起來,做出很酷的樣子說:“我去上大學,你不會頻繁地來看我吧?”我回答:“拜托!你知道我很忙的。”其實,我在心里想說,孩子,你的自由才是我送給你的生日禮物。
  
  我們提到“家”有三個意義:家屋、家居、家人。家屋是我們擁有的,家居是我們經營的,家人是我們愛著的。生命在這里誕生,愛情在這里滋養(yǎng),記憶在這里編織,心靈在這里安頓,日子在這里釀成酒。
  
  每個人心底最深處都藏著家的記憶,它沉淀,馥郁醇香,溫柔了多少綠肥紅瘦的歲月。在家的福蔭下,我們收拾著愛,堅強、善良、責任、樂觀、自信……來裝扮我們的靈魂。家把平淡的日子釀成了美酒,家把優(yōu)秀的品質賦予了我們。讓我們感謝家,感謝家人,讓我們細細品悟這如甘醴的家的味道,呷出那一份成長的感動。
  
  1。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愛當家,孩子也是出于對父母的愛而順從大人。——英國哲學家培根
  
  2。家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