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漸行漸遠的民國翻譯大家-人物
羅念生
他搬來了一座奧林匹斯山
1933年,羅念生登船橫渡大西洋,來到希臘,進入雅典美國古典學院,成了第一位到希臘留學的中國人。
在一堂歐洲文學史課堂上,教授詹姆森先生提及“冷門”文學,對古希臘文學評價極高。羅念生便嘗試翻譯了歐里庇得斯的古希臘原文《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成為他的第一部古希臘戲劇譯著。
內(nèi)容深奧、典故繁多……這都是翻譯和研究古希臘文學的困難之處,而羅念生卻默默堅持了60多個年頭。
抗戰(zhàn)時期,在四川鄉(xiāng)下昏暗的油燈下,隨時有飛機轟炸、到處躲警報、生活沒有保障的日子里,甚至有時連一張必需的書桌都沒有,羅念生卻從未放棄對古希臘文學的研究,翻譯了大批古希臘戲劇作品,出版了《希臘漫話》《芙蓉城》等散文集,以及古希臘悲劇《特洛亞婦人》等翻譯作品。
羅念生去世前,心里想的還是翻譯《荷馬史詩》,按說這部史詩他早應該翻譯,但是他認為自己的知識還不夠,還沒有資格,因此他等了幾十年,晚年才開始翻譯。很遺憾的是,命運卻不給他時間了。
楊憲益
中西合璧的“神雕俠侶”
在中國的民國翻譯家中,有這么一位奇人。他早年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畢業(yè)后趕赴國難毅然回國入川。同他一起回國的,竟然有一位英國太太。兩人在英國相識,因?qū)χ袊鴤鹘y(tǒng)文學共同的愛而結(jié)緣,最后一起翻譯出了《紅樓夢》。他就是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
楊憲益出生于貴族世家。在私塾,楊憲益每次考試,都考第二,從不考第一。老師說,你稍微讀一讀書就會考第一了。楊憲益卻認為,考第二還是第一都沒什么區(qū)別,能多看書才是真的。可能正是由于這種性格,楊憲益的譯文既不失嚴謹又生動活潑,這種風格最適合翻譯中國明清小說。
楊憲益的愛侶戴乃迭女士,是他在牛津的同學。楊憲益和戴乃迭在牛津相遇,因興趣相投,逐漸走到了一起。因為戴乃迭熱愛翻譯,楊憲益也不做它想,夫妻倆雙宿雙飛的做了一輩子翻譯。
楊憲益只用了5個月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就通過牛津入學考試。他在牛津的師兄錢鐘書則認為,楊憲益是當時在牛津為數(shù)不多的十幾個中國人中,“惟一還可以談一談的”。24歲時,他一口氣把《離騷》按照英國18世紀的英雄雙行體的格式翻譯了出來。之后的成就更不必說。楊憲益是把《史記》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譯的《魯迅選集》是外國高校教學研究通常采用的藍本;與夫人合作翻譯的三卷本《紅樓夢》,和英國兩位漢學家合譯的五卷本(譯名《石頭記》)一并,成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譯本……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從先秦散文到現(xiàn)當代作品,楊憲益夫婦聯(lián)袂翻譯了共百余種作品近千萬字,這在中外文學史上都極為罕見。
豐子愷
以中國詩體來翻譯日本和歌
豐子愷雖以漫畫及散文著稱于世,但其對我國翻譯文學發(fā)展做出的貢獻亦彪炳史冊。豐子愷于1921年初春前往日本學習藝術(shù),他對于文學的興趣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根據(jù)豐子愷后來回憶:“記得我青年時代,在東京的圖書館里看到古本《源氏物語》。展開來一看,全是古文,不易理解。后來我買了一部與謝野晶子的現(xiàn)代語譯本,讀了一遍,覺得很像中國的《紅樓夢》,人物眾多,情節(jié)離奇,描寫細致,含義豐富,令人不忍釋手,讀后我便發(fā)奮學習日本古文。當時我曾經(jīng)希望把它譯為中國文。”
《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涉及三代人,四朝天皇,經(jīng)歷70余年,出場人物440多人。豐子愷在翻譯這部日本古典文學巨著時,使用了一種特殊的風格,類似我國傳統(tǒng)的章回小說。全書共五十四回,并根據(jù)中國章回小說的習慣,常用“話說、卻說、且說”等語。
由于豐子愷年輕時對《源氏物語》的閱讀和理解以及其自身的國學根底,再加上在日語及中日文學都十分精通的錢稻孫、周作人等人的幫助,“豐譯本”一出版就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不僅是國內(nèi)第一本《源氏物語》的全譯本,而且也是印量最大的。
楊絳
對文學翻譯刪繁就簡
楊絳不僅翻譯外文著作,還自己寫小說、散文,創(chuàng)作話劇,堪稱“翻譯與創(chuàng)作并舉”。
20世紀40年代末期,楊絳的興趣轉(zhuǎn)向了翻譯。194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楊絳翻譯的《1939年以來英國的散文作品》,成為楊絳最早期的翻譯作品。
1957年,楊絳接到翻譯《堂·吉訶德》任務,被告知可用任何譯本。精通英語法語的她找來五種英法譯本,仔細對比后,覺得譯本代替不了原著。于是,年近五旬的楊絳開始學習西班牙文。1961年才著手翻譯,這是中國直接從西班牙語翻譯的第一個譯本,I978年人文社出版。這個譯本被鄧小平作為國禮送給西班牙國王。至今印了68次,售出98萬套。
如果說錢鐘書的“化境”論是從理論上為翻譯開創(chuàng)了一種理想境界的話,那么楊絳的“點煩”論則是從實踐上為翻譯開辟了一條可行之道。
《堂·吉訶德》的譯文,起初譯出80多萬字,后經(jīng)楊絳認真的“點煩”,才減到70多萬字,這樣文字“明凈”多了,但原義一點兒沒有“點掉”。楊絳認為搞翻譯,既要為原作者服務好,又要為讀者服務好,“點煩”掉十多萬字,就是想使讀者讀得明白省力些。
傅雷
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
提到中國近現(xiàn)代翻譯史或者民國的翻譯家,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就是傅雷。說到傅雷的翻譯成就,作為法文翻譯的巨人,他一生共翻譯了33部共600萬字的作品,他讓中國人認識了羅曼·羅蘭、伏爾泰、杜哈曼、梅里美等人物。人們說:“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
傅雷不僅是個“文藝家、翻譯家”,更是個“政治家、知識分子和心理學家”。很顯然,翻譯不是簡單對語言的轉(zhuǎn)化,必須表明文化立場、文化的視野和對文化的追求。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傅雷是難以逾越的,翻譯不僅是簡單的文字轉(zhuǎn)換,它作用于文學,作用于文化的意義不可忽略。
傅雷之于中國翻譯史的意義,在于他將整個法文的翻譯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他的翻譯質(zhì)與量并重,至今無人能夠代替。今天,也許有人會說有的譯本在某些細節(jié)的翻譯上,在準確程度上超過了傅雷譯本。但論綜合成就,論法文原文在中文意境中的重現(xiàn),仍然沒有任何人成就超過了傅雷。
朱生豪
沒留過洋,卻最接近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
朱生豪決定翻譯莎士比亞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那時,中國沒有中文版的莎士比亞譯作,被日本人譏笑為文化落后,朱生豪怒而把翻譯莎士比亞劇本當成了一項“民族英雄的事業(yè)”。
因為時事紛亂,朱生豪的譯稿兩度在戰(zhàn)事中被毀,不得不從頭來過,更要命的是經(jīng)濟上的壓力。1944年12月26日,得了結(jié)核病無錢醫(yī)治的朱生豪終于被疾病擊倒。剩下五個半歷史劇還沒有譯完,就撒手人寰。他最大的遺憾是“早知一病不起,拼著命也要把它譯完”。
但是,他用他短暫的生命為后人留下了精心翻譯的180萬字的莎士比亞劇本,使自己的名字與莎士比亞永遠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朱生豪的譯文是最接近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他的譯本的最大特點是文句典雅,譯筆流暢,好像是高山飛瀑,一瀉千里,讀之瑯瑯上口,絕無佶屈聱牙之弊。這不僅是因為朱生豪對莎士比亞的劇本有很深研究和大量閱讀,對莎士比亞有非常深的了解,更因為他在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時候,消耗的是他22歲-32歲這樣充滿才情、詩意、熱情、血氣方剛而義無反顧的精華年齡段,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