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講臺上-成長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在人生的講臺上-成長

按照我們中文系的慣例,應屆畢業(yè)生要到外面的學校去實習。我去實習的大連海軍艦艇學院是所知名軍校,聽說,那里的學員不光是軍事素質過硬,文化課水平也很強。臨行前,教授叮囑道:“你們將來都有可能成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對得起渴求知識的學生啊。千萬別小看了三尺講臺,要做到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并不容易呀!”
  
  分配給我的課題是中國古代文學。出發(fā)前的兩個月里,我做了充分準備。當我夾著教案走上講臺,看到偌大的階梯教室里端坐著幾百名學員,他們穿著綠色軍裝,身體筆直得像一年級的小學生,臉上那份認真的神態(tài)讓我肅然起敬。我默默地對自己說,一定要把我的第一堂課講好,這樣才能對得起大家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呀!
  
  我勉強使自己平靜下來,打開教案,按照預先的計劃講起我所準備的古代文學來,從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到孔老夫子的《論語》,再到屈原的《離騷》,我都講得如行云流水,臺下的同學也聽得很專注,我在心里暗自得意:哈!看來講課也沒有什么困難的嘛,不就是往講臺上一站,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嘛!
  
  當我把自己的備課內容講完之后,低頭看了一下表,還剩下十分鐘。按照我的計劃,這段時間是留給學員提問和自由討論的。我自信地對臺下的學員說:“離下課還有幾分鐘,大家有什么關于中國古代文學方面的問題,可以向我提問。”我想,憑著我在中文系里埋頭苦讀四年,回答這些學員的提問還不是綽綽有余。
  
  臺下有個男學員站起來問:“老師,四書中有句話叫做‘中庸之道,在明明德’,您能給我們講講它的含義嗎?”
  
  聽了那句拗口的古話,我心里猛地一沉,似曾相識呀!可要準確講出它的意思,我倒有點為難,以前肯定從哪本書上看到過,大致意思很熟,卻好像又似是而非。唉!不過這畢竟是我的第一堂課,也是我要回答學員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我怎么能告訴他我也不知道呢?“不能,絕對不能!”我橫下心,強做鎮(zhèn)定地把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向學員解釋了一通,但不懂就是不懂,也許我語無倫次了些,也許我碰巧講對了,總之在我小心翼翼搜索提問的那個學員臉上的表情時,我看見他好像理解了似的點了點頭。我心里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暗自贊嘆自己機智過人,總算沒有給自己的第一堂課留下遺憾。
  
  下課了,我夾起教案準備離開,剛才提問的那個男孩忽然跑到我身邊,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對我說:“老師,對不起,其實四書中根本沒有‘中庸之道,在明明德’這句話,四書中的原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提問的本意是想看看您究竟會怎么應對,結果……您的表現很令我失望,但是我還是要向您說聲‘對不起’,至少我不應該拿這樣的問題來戲弄你。其實我的本意是想看看您是不是個敷衍學生的老師……”
  
  他還在講什么我都聽不見了,教授語重心長的話又在我耳邊響起:在人生的講臺上,你們既要對學生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墒牵艺娴淖龅搅藛??為人不老老實實,還怎么為人師表,又怎么能踏踏實實做學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