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經(jīng)過-成長
時間,是什么呢?現(xiàn)代漢語解釋為:是特質(zhì)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過去、現(xiàn)在、將來構(gòu)成的連續(xù)不斷的系統(tǒng),是物質(zhì)的運動、變化的持續(xù)性、順序性的表現(xiàn)。
時間什么時候開始的呢,無法溯其源頭。老輩人給我們講故事時,說不出具體時間,只能籠統(tǒng)地講:在很久很久以前……
天地間,我們仰望天空的邈遠,崇拜山的偉岸,贊嘆水的寬容,喜愛花草樹木的千姿百態(tài),欣賞魚蟲鳥獸的頑強生存。時間,讓大自然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復(fù)雜多變、豐富多彩、漫無邊際的美。因為時間,事物外在的美在驚艷之中很快轉(zhuǎn)化或消失;因為時間,人類精神與藝術(shù)的美又成為永恒。
時間細數(shù)一年年的日升月落,草長鶯飛,描畫天上的月圓月缺,守候塵世的人來人往。
江南小鎮(zhèn),寬闊的庭院,老而舊;幽靜的小巷,深而長。踏著青石板,心瞬間安寧。河中鵝鴨鳧水,河邊女子正浣洗,棒槌聲聲,水珠碎了又圓;墻根下閑坐的老婆婆,和身后房屋融為一體,陽光下,仿如看見舊日時光里風(fēng)搖荷葉般的清秀臉龐。時間微笑而過,鬢發(fā)間開了朵花兒。
在一家木工作坊停留。隨著刨子一下下推進,半卷的刨花漫然飛出,香味四溢,專注的目光下,刻刀游走處,木質(zhì)如玉,紋路清晰,實用的生活用品,生動形象的工藝品在耐心與寂寞里悄然生成。時間穿行于木片中,衣襟上沾了些木屑。
記憶中,老家墻上一鏡框的照片將歲月懸掛。時間給了我們美妙的童年,兄弟姊妹排排站,眼神純凈,衣裳窄小,摟著肩膀,笑容羞澀,簡單又溫馨的黑白照,盡管有些泛黃,邊角卷起,折痕多處,卻把一個曾經(jīng)真實存在過的空間定格。時間在邊上掠過,百味雜陳,睫毛上掛滿淚珠。
看書的時間里,知曉了食物發(fā)酵王國的美味。糯米落入酒曲,轉(zhuǎn)化為糖,發(fā)酵成酒;加入面肥的面團,發(fā)酵后面團膨脹,氣孔均勻,瑩白如玉。發(fā)酵的過程,將食物轉(zhuǎn)化成另一種生命特征,帶著宿命感,緩慢而醇厚。時間深情呵護,伴著壇子里的生命走向新生。
也許,只有時間是最滄桑最厚重的行者,它有停不下的腳步,走不完的行程。千年前孔子就曾對著流水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迅如白駒過隙,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魯迅一生都在拼時間,他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時間卻難以回頭?!秶恰返慕Y(jié)尾,那只走慢的老鐘,敲響五個鐘頭前的時辰時,方鴻漸正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柔嘉正在家里等方鴻漸回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然而,時間終究過去,美好愿望也成過去,不可改變。
時間在一天天里折了又折,迭了又迭,它是青銅器上的斑斑銹痕,是古字畫上的密密印章,是立在蒼茫大地上的古老遺跡,是悲歡離合的啼笑,是輾轉(zhuǎn)奔波的辛勞。它在世上迎來送往,一朝又一朝的興廢,一茬又一茬的人生,生生不息,綿綿不絕。時間掩埋一切,又展現(xiàn)一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歲月的積淀里越來越深厚。漢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正楷的演變,時間之門一重重,掩了多少春秋?舞臺上那夢一般的精美古裝扮相,一聲“咿——呀”,一回眸一甩袖,瞬間將人拉進時間里,與曲中人同悲同喜。
幼年,快樂不知時日過,年少的青春,一抓一大把,奔跑著揮霍,奔到中年,猛然醒悟,開始小心翼翼,倍加珍惜。青春固然一去不返,但如何對待還要看人的心態(tài),蘇軾很早就爽朗地吟出:“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倘能不失對未來的追求向往,存一份執(zhí)著人生的曠達情懷,便是老去又何妨?
寫以上文字時,時間正經(jīng)過,給我靈感,容我思索。人生短暫,唯愿光陰與我,兩不相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