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弄巧成拙-視野
1944年1月15日,希特勒任命埃爾溫·隆美爾為德軍B集團軍群司令,歸西線總指揮龍德施泰特指揮。然而,命令又讓隆美爾保留有一定的權限,即在入侵發(fā)生時,有權指揮第7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
3月20日,希特勒在一次高級作戰(zhàn)會議上,把加萊確定為盟軍未來登陸作戰(zhàn)的登陸地點。在指揮權的分配上,希特勒一方面讓龍德施泰特擔任西線作戰(zhàn)總指揮,一方面又讓隆美爾擔任法防區(qū)總指揮。他沒有明確兩個德軍高級將領的隸屬關系。
從作戰(zhàn)角度講,希特勒這樣用人,的確是匪夷所思。從戰(zhàn)爭進程看,站在德軍角度,諾曼底抗登陸作戰(zhàn)失敗,指揮關系混亂,就是其中原因之一。
卡爾·馮·龍德施泰特,出身于軍事貴族,家族中,軍人的歷史可以上溯到800年前,換句話說,800年來,家族里每一輩都有當兵的人,即使希特勒也讓他三分。在德軍26個元帥中,他是唯一可以不摘手套和希特勒握手的。然而,這個人具有明顯的雙重性格。他精于裝甲戰(zhàn),是納粹德軍閃擊戰(zhàn)的最早實踐者。1939年的德波戰(zhàn)爭,他指揮南方侵略軍群,僅用30天的時間占領波蘭??墒?,這個人從來沒有上過坦克,他受不了坦克骯臟的油膩和刺耳的噪聲;他精于計劃,善于“先計劃,后冒險”,有魄力、有膽識,可是,他很少深入部隊,對于視察部隊、鼓舞士氣之類的做法嗤之以鼻。這個人戎馬一生,但是,生活非常考究。
龍德施泰特和其他軍官不一樣,瞧不起比他年輕15歲的隆美爾。論出身,隆美爾不過是中學校長的兒子,頂多算個中產(chǎn)階級;論經(jīng)歷,隆美爾不過是童子軍,有一股子勇敢罷了,根本沒有運籌帷幄的能力。
隆美爾也沒有把龍德施泰特放在眼里。在德軍中,隆美爾是少數(shù)幾個曾經(jīng)與美英軍隊作過戰(zhàn)的高級將領。隆美爾對龍德施泰特那種豪華的貴族派頭非??床豁樠郏踔翞榱瞬蛔寘⒅\部的人受巴黎聲色犬馬生活的影響,他將指揮機關搬出去,到遠離內(nèi)區(qū)的村莊辦公。
由于兩個人性格、出身截然不同,他們產(chǎn)生了嚴重分歧。龍德施泰特認為,對付盟軍的登陸作戰(zhàn),地雷場與抗登陸障礙物毫無價值,“大西洋壁壘”也不會有多大作用。他主張依靠大量步兵和裝甲快速預備隊,將其配置在離海岸線一帶相當遠的后方,以便在入侵之敵組織好登陸場后,立即進行機動反擊。
隆美爾則堅信“大西洋壁壘”的作用。他認為應該有一定的防御縱深,特別重視地雷場和障礙物的作用。在隆美爾的作戰(zhàn)計劃里,對盟軍的防御有四道,一是水下雷區(qū);二是抗登陸障礙物;三是由筑壘炮和機動炮組成的“大西洋壁壘”;四是準備參加抗登陸作戰(zhàn)的步兵師和裝甲師。
兩個人的作戰(zhàn)計劃有分歧,如果指揮關系明確,還有一道減壓閥??墒?,希特勒讓隆美爾有臨機處理戰(zhàn)場事務的權力,使得德軍在作戰(zhàn)部署上沒有制約。
問題在于,希特勒為什么這樣用人?
從德軍作戰(zhàn)后期的人事情況分析,大概有三個因素:一是希特勒在用隆美爾的問題上,有些遲疑。希特勒有一句比較中肯的評價:隆美爾是一個驍勇精悍的戰(zhàn)士,卻不是一個偉大的戰(zhàn)略家。希特勒想給隆美爾挽回聲望的機會。就是在這個復雜矛盾的心理下,希特勒重新起用隆美爾,形成這樣一種心理:不用,不甘心;用,則不放心。
另一個因素,出在龍德施泰特身上。
希特勒信任這個老帥,但是,龍德施泰特沒有和美軍作過戰(zhàn)。希特勒想讓隆美爾輔助這個老帥。他又怕龍德施泰特多心,特意讓最高統(tǒng)帥參謀長凱特爾到巴黎,告訴龍德施泰特:“隆美爾來你這里,并不是想撤換你,而是幫助你(希特勒用的原話叫‘研究問題’)。”
希特勒說:“即使你身體不行,打算讓位,也不是隆美爾接位,而是克魯格。”這樣一來,反而弄巧成拙。
第三個原因在希特勒自身。
戰(zhàn)爭后期,希特勒開始擔心軍隊內(nèi)有人反對自己。他不得不防。所以,通過這樣的人事安排,他讓前線高級軍官相互掣肘。
綜合上述幾個因素,希特勒作出了這種讓人匪夷所思的人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