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哲學課-視野
Justice(正義)是哈佛最受學生喜愛的課程之一。近日,哈佛大學把邁克·桑代爾教授開設(shè)的這門課程。首次通過在線的方式,向全世界開放。邁克教授一開課,啥佛大學古色古香的桑德斯劇場就座無虛席。
哈佛的哲學課為什么這么受追捧?請聽:
假設(shè)你是一輛有軌電車的司機,你的電車正以每小時六十公里的速度在鐵軌上行駛。你發(fā)現(xiàn),在鐵軌的末端有五個工人在工作,你盡力想停下電車,但這時剎車失靈,你的電車突然停不了。你感到萬分絕望,因為你知道如果電車撞向這五個工人,他們必死無疑。正當你無助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就在右邊還有另一條軌道,那條鐵軌的盡頭只有一個工人正在工作。你的方向盤并沒有失靈,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讓電車轉(zhuǎn)到那條鐵軌上,從而只選擇撞死這個工人,另五個工人會因此獲救。那么現(xiàn)在請大家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該怎么做才對?
從大家的反應(yīng)來看,現(xiàn)場只有少數(shù)人選擇了一直開下去,而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轉(zhuǎn)向。讓我先聽聽看你們認為選擇正確的理由。
學生a(女):當你可以選擇只撞死一個人的時候,你卻撞死了五個人,這是不對的。
學生b(男):我覺得這個和“9·11”時候的一件事類似,當時我們把將飛機撞向賓夕法尼亞空地的人們視為英雄。因為他們選擇了只犧牲飛機上的人,拯救了大樓里更多人的生命。
所以你認為你選擇轉(zhuǎn)向的原因和“9·11”事件時人們的選擇是一樣的:既然悲劇一定要發(fā)生,那么犧牲一個人總比撞死五個要好得多。那么現(xiàn)在,讓我們再考慮另一個關(guān)于電車的例子,看看是不是多數(shù)的人依然會堅持自己判斷的準則。
這次,你不是電車司機了,你是一個站在一旁橋上的旁觀者,同樣的電車開過,鐵軌的盡頭有五個工人,剎車失靈了,電車馬上就要撞到那五個人。因為你不是司機,所以對此無能為力。突然你發(fā)現(xiàn)你身旁有一個非常胖的人靠在橋上。如果你推他一下,他就會掉下去并且擋住電車的去路。雖然他會死掉,但是那五個人會因此得救。這回,你們有多少人會選擇推一把橋上的胖子?請舉手。(幾乎沒人舉手)多少人不會推?(幾乎全舉手了)顯而易見,大家都不會這么做。那么,剛才你們堅持的判斷準則(犧牲一個人總好過犧牲五個人)怎么失效了?
學生c(男):我覺得第二個例子涉及主動選擇去推一個人下去,而這個人很無辜,他本來是不會被牽扯到這場事故里的。是我們替他做了選擇,把他拉進來了。而在第一個例子里,司機、兩隊工人都已經(jīng)卷在這場事故中了。
學生d(男):我覺得,在第一個例子中我們不得不在五個人和一個人之間做選擇,因為一定會有人因為電車而死。這與你無關(guān),因為是電車失控了,你必須瞬間做出選擇。然而,推那個胖子下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謀殺,因為你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學生e(女),我認為那個理由不好,因為無論你怎么選擇,不管是你有意識地選擇轉(zhuǎn)向還是主動地選擇去推那個橋上的胖子,你都是在殺人。
那么我再問個問題。你不一定是要親手推他,如果他的旁邊有一扇活動門,這扇門可以像轉(zhuǎn)方向盤一樣轉(zhuǎn)動,你會轉(zhuǎn)這扇門推下胖子嗎?
學生d:那樣我覺得就更加不對了。
讓我們先把這例子放在一邊?,F(xiàn)在來想象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場景,這次你是一個急診室里的醫(yī)生,有六個病人來看病,他們都被電車撞到,五個受中傷,一個受重傷。你可以花一整天救那個重傷病人,但另五個病人會因此死掉?;蛘吣憧梢灾委熌俏鍌€病人放棄那個重傷病人。有多少人會選擇去救那五個人?(絕大多數(shù)舉手)有多少人會選擇救一個人?(幾個人舉手)我猜和剛剛是同樣的理由,一條生命對五條生命對吧?那么現(xiàn)在請思考另一個關(guān)于醫(yī)生的例子。這回你是一個器官移植科醫(yī)生。你有五位病人,每位病人都迫切需要器官移植以活命,他們分別要換心臟、肺、腎臟、肝臟和胰臟。但你并沒有別人捐贈的器官,你將不得不看著他們死去。然后你突然想到就在隔壁房間有一個健康的人來醫(yī)院檢查,他恰好睡著了,你可以輕輕地走進去取走他的五個器官。雖然這個人會死,但是你卻因此救了另外五個人。多少人會這么做?(一個人舉手)那位剛剛舉手的同學,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學生f(男):我只是想提出另一種可能性:只要從那五個病人中找出第一個死去的人,然后就能用他健康的器官去救剩下的四個人。
這是個非常棒的主意,只可惜,你的建議繞開了我們要討論的哲學觀點。讓我們重新回到這些事例和爭論上。在我們剛剛的討論過程中,某些道德準則已經(jīng)開始顯現(xiàn)出來了。讓我們思考一下這些道德準則具體是什么。我們涉及的第一個準則是事情的正確性以及道德性取決于你行為所產(chǎn)生的后果。如果最后有五個人可以活下來,那么犧牲一個人的生命也是值得的。這個例子就體現(xiàn)了結(jié)果主義的道德推理。
哲學教化我們,但它同時也會使我們對已知知識產(chǎn)生困惑。這門課的難度在于它會使我們對一些已經(jīng)熟知的事物一下子產(chǎn)生陌生感。剛剛那些嚴肅卻不失趣味的事件正是起到了這種作用。哲學是把我們熟悉的事物變陌生,它不是給我們新知識而是給予我們另一種看待事物的方法。
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注意到:當不得不做出選擇時,我們試圖理清能讓自己做出判斷的原因和準則,但這無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兒。對于“殺少數(shù)人,還是讓更多人死”這個問題,許多同學表現(xiàn)出用結(jié)果主義進行道德推理的傾向。當我們判斷一個行為,是依據(jù)其造成的后果和影響,這種判斷方式被稱為結(jié)果主義的道德推理。有時一件有著好結(jié)果的事兒,其行為動機未必道德,如果一個人懷著不良動機做了一件壞事卻意外地造成了好的結(jié)果,在對這件事情做道德判斷時我們就不能單純地使用結(jié)果主義的道德推理,說這個行為是正確的。行為對錯,往往比結(jié)果好壞復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