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書店:在上帝的注視下閱讀-視野
歷史的一角
荷蘭,初春三月,數(shù)十年來歐洲最嚴寒的冬天仍沒有離去的跡象,我來到荷蘭最南部的小城馬斯特里赫特。這個歐盟誕生地的古城,大多數(shù)日子里都安靜平淡,生活節(jié)奏明顯比北部地區(qū)要慢許多。這里跨越馬斯河,公元前50年至公元4世紀間,羅馬人開始在此修建村落,自古便是重要的交通與軍事樞紐,歷史上荷蘭、西班牙與法國政權(quán)先后更迭,盡管馬斯特里赫特如今不再是軍事要塞,可是多達1450處的古跡與多國文化的交織仍舊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在馬斯特里赫特蜿蜒的石磚道路上信步而行,宛如置身于中世紀,不知不覺間來到城中心的弗萊特霍夫廣場附近,偶然拐進一個小巷,古老的教堂前面一座赭紅色的巨大雕塑吸引了我,上前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一本“書”,表面雕刻著很多字母,英文的“Book”提醒了我,莫不是那個著名的瑟萊克斯教堂書店?那本大書在我面前緩緩打開,這就是人口。當走進書店的那一瞬間,任何人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激動,這里確實是每個“書蟲”的夢想。古老的建筑,高大的穹頂,艷麗的壁畫與上千種精美書籍同時呈現(xiàn)在面前。我確確實實進了一家由13世紀就存在的教堂改造的獨一無二的書店。幸運的是,這次可以面對面采訪書店的經(jīng)理TonHarmes。這位風趣幽默的荷蘭人一提起這個教堂書店,就如同談起自己的孩子一樣露出驕傲的神情。我開玩笑地問為什么門口的那本“書”上面沒有中文,他略帶歉意地解釋,因為拉丁語和日耳曼語系的“書”是拼音文字,與中文這樣的象形文字不是一類,不過他眨了眨眼,“也許我們可以再開一扇門,上面專門放一組中文這樣的象形文字。”
八百年的輪回
這個教堂的建筑非常有特色,高大的廳廊,窗戶不同于那個時代又窄又細的樣式,而是非常寬大,采光很好,每個進入的人仰視那高高的穹頂和莊嚴雄偉的大廳時,都會產(chǎn)生一種神圣的感覺,現(xiàn)在依然如此。尤其是那個被改造成了咖啡廳的曾經(jīng)的教堂祭壇,長長的咖啡桌俯瞰過去竟是一個十字架的形狀,而四周的座位則代表著燭臺。這是尼德蘭地區(qū)最早的哥特式建筑,在14世紀至16世紀期間,人們更是將教堂頂部和墻壁繪滿壁畫,總共繪制了三層,一層覆蓋在另一層上面,至今人們只能看到最外面的壁畫,里面被覆蓋的尚未見真容,這似乎將永遠是個謎。
教堂的歷史要追溯到1267年,一群多米尼克天主教會的修道士開始在此修建一個教堂,直到1294年,成為尼德蘭第一個天主教堂。之后的五百年間,由于馬斯特里赫特特殊的地理位置,荷蘭、西班牙與法國都曾先后攻占馬斯特里赫特,使得這里的居民無辜招致不少禍患,教堂也一直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直到1796年,法國大革命期間被法政府占用,所有僧侶都被驅(qū)逐,在之后的十年間曾做過宗教場所,但隨后很快便成為法國騎兵隊養(yǎng)馬的馬廄,軍隊駐扎之地,作為教堂的功能就此廢棄。
1815年,命運多舛的教堂重新歸還給荷蘭,由馬斯特里赫特政府掌管,這期間它的用途簡直是五花八門。從市政府保管檔案的地方開始,1915到1950年期間,時而成為音樂廳——據(jù)說高大寬敞的空間搭建舞臺,音響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時而用作附近學校學生考試場地、汽車展示廳、圣誕節(jié)臨時市場,甚至還在這里舉行過拳擊比賽、爬行動物展示這樣稀奇古怪的臨時用途,這其中最有名的要數(shù)馬斯特里赫特的嘉年華,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每年復(fù)活節(jié)的前七周在這里舉行,馬斯特里赫特的年輕人盛裝后飲酒作樂,少男少女在狂歡節(jié)上尋找心儀的對象。
不要奇怪神圣的教堂怎么可以成為如此與宗教氣氛不相融合的活動場所,荷蘭人與生俱來的崇尚自由和民主的天性可見一斑。教堂歷史的轉(zhuǎn)折點發(fā)生在2001年,荷蘭最大的連鎖書店集團瑟萊克斯向馬斯特里赫特的市議會提出了申請方案,雙方一拍即合。對于政府而言,在過去幾年里,由于宗教影響勢衰,很多教堂都被廢棄了,人們或許認為這些空曠的場地還可以繼續(xù)服務(wù)個數(shù)十年時間,但教堂畢竟是教堂,不能任意改造成其他一些場所。
古老教堂的重生之夢
改造工程也并非想象中那樣簡單,項目從一開始,就嚴格遵循了不能改動和破壞教堂任何內(nèi)容的原則。2001年以前的教堂還是自行車存車庫,灰暗的墻壁,斑駁破舊不堪。為此一個專門的教堂改造項目小組成立,包括建筑師和考古學家,特別是關(guān)于屋頂壁畫的修復(fù)工作,剛開始根本就看不出來屋頂上的壁畫,工作人員花費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才把這些壁畫清理出來,人們現(xiàn)在才可以欣賞到如此艷麗絕倫的作品。直到今天,修復(fù)工作也在持續(xù)著,當天去的時候,我就看到一位女士正專心致志地描繪著一幅古老的壁畫,是關(guān)于14世紀的古老壁畫。那種心無旁騖的境地著實讓人心動。
對于改建的建筑師,這里首先是一個教堂,其次才是一個書店。里面搭建的所有設(shè)施都是獨立放置,和四周的墻壁保持一段距離,書架不可以靠墻。在改造過程中,還會有些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比如在地板下發(fā)現(xiàn)了一小塊骨頭,而且就連現(xiàn)在你都還可以在某個角落看到一些墓碑的痕跡。當時人們就猜想會不會是哪一位名人的遺骨,于是考古學家也參與進來,最后一無所獲,卻讓工程拖延了好幾個月。整整用了五年的時間,花費700萬歐元,書店終于在2006年11月開業(yè)了。
書店的改造很好地保存了教堂的原貌,重要的是并沒有破壞任何一處教堂原有的設(shè)施,不過如此大的空間,還是要解決冬暖夏涼的問題,尤其荷蘭的冬天非常寒冷。答案就在教堂的墻磚。書店并沒有安裝特別的取暖設(shè)施,地板下面只有很小一部分加熱裝置。而建筑教堂所用的磚來自山上圣彼得洞窟里的泥灰土材料,這種泥灰土吸熱性好,每天書店的高峰期,有400或者500人在這里走動,產(chǎn)生的熱量被墻壁吸收,足夠維持教堂里的溫度??蓱z的是在夏天,里面的溫度會比較高。于是出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夏天人們走進來時,會想這里曾經(jīng)是教堂,應(yīng)該很涼快,然而他們真進來了,卻發(fā)現(xiàn)里面其實很熱。樂觀地想,這里絕對是環(huán)保意識做到家的商家。但是教堂總是塊寶地,熱也熱不到哪兒去??偠灾?,重生之后的教堂作為書店,著實是讀者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