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一顆禪心-人物
梁實秋是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上個世紀,他一個人用38年翻譯了整部《莎士比亞全集》,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不朽著作。
晚年的梁實秋在師范學校任教,主要教授英文詩歌和莎士比亞。他為人幽默風趣,晚年時兒女不在身邊,平日里,總有一些好心朋友和學生登門看望他,有時他也和大家玩玩牌、聊聊天。唯一例外的是,每周四晚上,梁實秋先生都會拒絕一切來訪客人。原因是第二天他要給學生們上課,他需要靜心備課。
一次,一位朋友出于好奇,問梁實秋:“你花了38年時間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又教了這么多年的英文詩歌和莎士比亞,上課已經(jīng)是信手拈來的事情,難道還要備課?”梁實秋笑著回答:“這么多年,我上課前一晚都做準備,有時靠在椅子上,讓自己安靜一會兒,有時靜靜回顧一下,說不定就會有新的了解,新的發(fā)現(xiàn)。”
梁實秋先生在教學上堅持這個習慣一直到最后。在他看來,教育需要寧靜的心態(tài)和寧靜的環(huán)境。生活的娛樂和應酬活動都應該適可而止,不能帶著疲憊和浮躁之氣走上講臺。教育還需要敬畏之心,容不得馬虎,更容不得應付,站在臺上,就要有飽滿的熱情、充沛的精力,就要有精心的準備、精彩的內容,不然既對不起學生也對不起老師的稱號。
與其說梁實秋先生是在堅持備課的習慣,不如說他是以一顆“禪心”來對待教育。教育的“禪心”里需要靜,靜能生慧,靜能去雜,還原教育的本心。教育的“禪心”里需要敬,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敬畏課堂才能尊重學生,敬仰生命,追求更高層次的“教書育人”的境界。
我們今天的教育尤其需要這樣一顆“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