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人生
這間毫不起眼的小店,坐落于緬甸南部的城市毛淡棉。
此刻,板門半開,早晨的陽光淡淡地照在地上。我坐在狹小局促的面店里,看那年過六旬的華籍老人以手工作業(yè)的方式揉制面條。只見他慢條斯理地把雞蛋一只一只地敲開,和面粉混合在一起,再加入蘇打粉、鹽巴,然后,專心一致地揉了起來,抓、拿、捏、放,一個動作緊接著另一個,力道如波濤,層層相推,揉得十分起勁。揉呀揉的,那原本奄奄一息、蠢蠢笨笨的面團,慢慢地醒了、活了。它有了彈性、有了生命,熠熠地閃著亮亮的光澤。那人在面團里加入發(fā)酵粉,又重新揉了約莫二十分鐘,擱置一旁,讓面團生出屬于自己的“靈魂”后,才把面團塞進攪面機里,攪出一條一條細細長長、有韌性、有彈性的面條來。
那面,艷艷的黃色,觸手涼涼的、柔柔的,千絲萬縷,皆是風情。
老人每天只揉八斤面,現(xiàn)揉現(xiàn)賣。
每斤面團可以揉出大約二十五碗面條,換言之,他的面店,每天限賣兩百碗面。售完,關(guān)店,休息,嚴格采取“寧缺毋濫”的營業(yè)方式。
他語帶感觸地說:“有些制作蛋面的,為了節(jié)省成本,每斤面只放寥寥幾枚雞蛋,然后,摻入大量的水分;結(jié)果呢,做出來的面條,質(zhì)粗、味淡,拿在手上,硬硬的,不像面條,倒像木簽。”
老人每斤面都下足十五枚雞蛋,全不摻水。為了確保雞蛋的新鮮,他還親自向雞農(nóng)購買雞蛋。
不是夸張,我這一生,實在沒有嘗過比這更好的面條了。它柔軟而不糜爛、有咬勁而不堅實;由面條溢出來的蛋味,把整碗湯都染得異香撲鼻。這面,其實是老人以畢生的愛鑄造出來的精華。
讓我難忘的,其實也不是那面的味道,而是包裹在面條里那“敬業(yè)樂業(y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