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貓的男人-文明
1860年8月5日,路易斯·韋恩出生于倫敦。也許是因為天生兔唇,路易斯性格古怪,不喜歡和人交流。成年后,路易斯愛上了妹妹的家庭教師——比他大十歲的艾米麗。這樣的選擇令兩家人都感到失望,但他寧可疏遠(yuǎn)家人,也不愿放棄愛情。1884年1月30日,路易斯和艾米麗結(jié)婚,雙方的家人都不在場。有喜歡的繪畫工作,有愛戀的女人,且暫時不必去想那些繁重的家庭負(fù)擔(dān),他感到很幸福。
不久,一只叫彼得的貓闖入他們甜蜜的二人世界。這個家庭小成員改變了路易斯的一生。
快樂的時光像流水一樣匆匆而過。艾米麗被查出乳腺癌晚期,臥床不起。彼得成為她忠實(shí)的伴侶,而她二十四小時守候在彼得身邊,也令彼得享受到陪伴和無限關(guān)愛。彼得讓空氣里的很多不快和悲傷煙消云散,每每看到彼得,路易斯都如釋重負(fù)。
路易斯也會教彼得一些伎倆,逗妻子開心,比如讓彼得躺下裝死,給它戴上眼鏡,讓它雙爪捧起賀年卡。它也成了路易斯練筆的模特——他畫它照鏡子,看窗外,偷喝木桶里的水,玩線團(tuán),打哈欠,撓癢癢……路易斯把這些作品拿給艾米麗看,她會開心很久。
路易斯畫筆下的彼得栩栩如生,博得親朋好友的好評。艾米麗建議把這些畫發(fā)表,但路易斯不認(rèn)為這是個好主意。因為在當(dāng)時,人們喜歡狗而不喜歡貓。1909年,路易斯寫道:“當(dāng)我剛開始畫貓時,貓是受人歧視的動物。如果哪個男人從事和貓有關(guān)的工作,會被認(rèn)為充滿女人氣。”畫貓只是放松和消遣,路易斯開始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畫狗。
然而,最終讓路易斯成名的,不是狗,而是貓。1886年,路易斯為童書《斑貓夫人的機(jī)構(gòu)》畫插圖,插圖充滿童趣,書很快被搶購一空。之后,路易斯完成一百五十多張貓圖,畫冊《一只貓的圣誕晚會》出版后,他一鳴驚人。
成功近在咫尺,艾米麗深感欣慰。然而,幸福還沒有完全到來,艾米麗的病情就加重了,她在《一只貓的圣誕晚會》出版后的第五周去世,此時,二人剛剛結(jié)婚三周年。路易斯痛不欲生,脾氣變得更加古怪,曾經(jīng)整日和妻子相依相偎的小貓彼得成了他唯一的伴侶。十一年后,彼得去世,它死在路易斯的懷里。路易斯一直相信,妻子的靈魂到了彼得身上。
路易斯更努力地畫畫,從畫畫中獲得解脫。他把貓畫在人的處境里,或者把人畫成貓。路易斯通常把貓畫成成年人,而不是孩子。在他的作品里,酒吧里的貓先生戴著單片眼鏡,講著黃段子,和鄰座貓小姐調(diào)情;打扮入時的貓小姐手持扇子,左顧右盼,像是在哼一首老情歌;殘暴的貓警察在轟趕貓擦鞋匠;戴著禮帽、一本正經(jīng)的貓正為剛偷來的錢包揚(yáng)揚(yáng)自得……他畫的不僅僅是貓,更是生活,是人生百態(tài),而這些作品,是他畫給妻子看的,也是畫給所有成年人看的。
路易斯畫過這樣一幅畫:隔著籬笆,一只貓和另一只貓對話,遠(yuǎn)處是一輛摩托車,路上有一截尾巴。貓夫人基茨說:“太棒了,我不知道你是一只曼島無尾貓。”貓先生提佩回答:“我也不知道,直到摩托車讓這成為可能。”這幅作品想要表達(dá)的是,凡事有利有弊。
貓讓路易斯出名,也讓他被迫成為貓的親善大使,他不得不接受各種各樣的流浪貓。他的鄰居描述:“他家的貓?zhí)嗔?,屋子里住不下,就在花園里安家。這些貓很野蠻,看到陌生人會嗷嗷叫。”路易斯呼吁公眾要耐心對待貓。他的作品和主張逐漸改變了英國人對貓的態(tài)度,讓貓越來越有地位。路易斯·韋恩在英國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時間機(jī)器》的作者、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評價:“在英國,假如有貓長得不像路易斯·韋恩畫筆下的貓,那它們應(yīng)該為此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