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筆”軼事-新知探索
針對足球的賭博,叫做賭球,那么針對科舉考試的賭博叫什么呢?比賽用球,考試用筆,算賭筆吧。清朝年間,廣東有種賭博的方式,就是賭科舉考中者的姓氏,人稱“闈姓”,又稱“卜榜花”(因為參加科舉考試,叫入闈,闈是科考的代稱)。跟花會,白鴿票一樣,都是廣東大賭盤,火的時候,人人著迷。
都說,美國人好賭,見什么賭什么,看見驢子打架,也會賭一把,看哪個贏。其實,中國人之好賭,一點也不亞于美國人。凡是有勝負,而且勝負要憑猜測的玩意兒,都會引起人們的賭興。科舉考試,誰中誰不中,是件最沒法預(yù)料的事兒。場內(nèi)的考生撞大運,場外的觀眾也跟著撞大運。開始小打小鬧,積小為大,就成了闈姓。闈姓之賭,賭的是參加考試得中人的姓氏。這樣的賭法,才能普及,如果把寶押在某個或者某些人身上,能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呢?賭博就做不大了。但是,張王李趙之類的大姓又必須排除,因為大姓人多,每考必有中者,賭這些姓沒有意義。所以,只有偏僻的小姓才有賭的價值,姓氏越是偏僻,沒有人知道,一旦壓中,賠率才高。每次開賭,必然注明此番下注的大姓和小姓,由人自由在列出的小姓中選擇。隨意選擇20個姓為一票,最后開盤,哪個票得中的姓氏最多,為頭彩,其次為二彩、三彩,三彩以下算輸。
科舉是國人心目中的大事,每當(dāng)發(fā)榜,舉國矚目。針對這種大事的賭博,自然容易討好。加上這種賭博,沒有賭具,而且科舉本身,在人們眼中也有很神圣的意味,不像賭球一樣操縱,人們會覺得比較公平。同時,某些自以為了解考生的人,覺得自己知道點內(nèi)情。所以,闈姓吸引了很多人參與。即便縉紳之家,也不認為這是賭博,也會買幾票玩玩。其實,這種賭博,跟其他賭博形式一樣,真的迷進去了,也一樣可以破家的。
凡是賭博,都是莊家的事業(yè),賭徒?jīng)]有贏的。但是,人們即使明白這一點,也還是要賭。這玩意兒,正好打在人性的弱點上,被打中的,肯定就迷上了,失去理智,即使家破人亡,也不悔的。闈姓的彩金,百分之四十都歸莊家,只有百分之六十才拿出來分給中彩者。在特別時刻,比如被禁查之際,這樣的比例還有變動,莊家即使弄出貓膩來,下注的人也沒有辦法,但依舊樂此不疲。
但凡一種賭盤做大了,獲利也就大。自然會吸引一些不是尋常賭徒的人來參與,他們財大氣粗,參與,是要操盤的。操盤的方式,跟賭球類似,或者操縱球隊球員,或者操縱裁判。操縱球員,就是操縱參加考試的人。一種方式,廣東話叫做“扛雞”,即找一些程度比較差的小姓考生,這些人事先就不被人看好,然后跟他們說好,找些程度好的槍手替代。這樣的事,多半發(fā)生在秀才考試上,因為這種考試,監(jiān)考比較松,槍手比較容易混進去。一種方式,廣東話叫“禁蟹”??记氨容^被人看好的考生,只要是小姓,就花大錢收買,讓他們或者臨陣缺考,或者胡亂應(yīng)付,故意考砸。這樣操縱之后,他們就可以針對性地投注,取得出人意料的戰(zhàn)績。操縱裁判,就是收買考官。這樣的事,只有在秀才考試中有蛛絲馬跡。光緒十一年,廣東的生員考試,有特別生僻的姓氏神、羽兩人考中,坊間傳聞?wù)f是當(dāng)時的廣東學(xué)政收了闈姓的錢。最后,雖然沒有查實,但其幕友還是沒有完全脫了干系。學(xué)政葉大焯因此而丟了烏紗帽。反過來,如果學(xué)政真的較真起來,嚴肅考場紀律,不許槍手入內(nèi),把闈姓的第一種操縱渠道給堵死,那么,那些大賭戶會非常不爽,想盡辦法也會讓你走人。這樣的事,在當(dāng)年的廣東也是有的。
賭筆,對用筆考試的人們,無論如何都有干擾,進而對科舉也構(gòu)成了傷害。所以,清末一直有人主張嚴禁。但實際上廣東的執(zhí)政者卻時緊時松,禁禁放放。一方面是廣東賭風(fēng)太盛,民情如此。一方面,一旦有事,政府從幾種大賭盤那里弄錢,也方便得很。
只要人戒不了賭癮,無論怎么賭,都是一種帶著罪惡的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