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從何而來-人與社會
他們的成績單上全是A,9歲便能講4種語言。英國人對身邊這些亞洲移民的后代總是嘖嘖稱奇,是怎樣的付出換來了他們今日的成功?對此本文作者阿努什卡·阿斯塔納也許最有發(fā)言權(quán),她自己就來自于典型的亞裔家庭,在他們家的字典里沒有“失敗”二字。
琳達·何將兒子丹尼爾的一摞成績單在我面前攤開,眼里寫滿了笑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丹尼爾顯然在學校的表現(xiàn)極佳,這些要么被評為A,要么被評為A+的試卷還不足以表達出老師們對他的欣賞,上面還寫滿了他們對他的溢美之詞。
今年46歲的琳達·何是來自中國的移民,她和丈夫文森特在曼徹斯特一個貧民區(qū)經(jīng)營著一家兜售外賣食品的小店。她說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為他謀劃未來。琳達認為熟練掌握多種語言可以為兒子的未來加分,所以丹尼爾2歲時,就被送到一家私立幼兒園里學習英語,3歲開始學習父母老家的方言廣東話,5歲開始在周末上普通話學習班,7歲開始學習西班牙語。
這只是他學習內(nèi)容的一部分,丹尼爾還報了武術(shù)班,會跟來店里的顧客們切磋棋藝,或者練習古箏。
丹尼爾今年9歲,有著不足1.4米的身高和俊秀的外表:臉上架著副眼鏡,一頭黑發(fā)被發(fā)膠整齊地定型成一邊倒的發(fā)型。他告訴我他知道自己是一定要上大學的。“想讀哪所學校?”我問,丹尼爾想都沒想就說:“牛津,因為它是最棒的。”
丹尼爾有一張嚴格的時間表,每晚做功課的時間為2個小時(大部分是父母布置的);周六需參加西班牙語、普通話和古箏班的學習;周日去《圣經(jīng)》學習班和功夫班。在丹尼爾最近的成績單上,唯一欠佳的科目是體育課。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則關(guān)于中國家長的笑話:中國父母唯一可以容忍孩子表現(xiàn)稍差的科目就是戲劇和體育。
丹尼爾的情況可以代表一類人:這樣的人在英國并不少見,他們是亞洲后裔,來自中國或印度,在英國的學校里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以2010年為例,在英國,75.1%的中國學生和71.3%的印度學生取得了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中五門課程(包括英語和數(shù)學在內(nèi))合格的成績,而英籍白人學生僅有50%能達到這一成績,來自加勒比海岸的黑人移民則更差一些。這一結(jié)果無疑顛覆了社會階級決定人的表現(xiàn)這一舊有觀念。
對于這一現(xiàn)象的成因,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卡帕迪亞教授的觀點是,中國、印度那些勞工階層家長,不管自己身處何境,對于后代都有著極高的期待,他們視教育為出路。同樣是勞工階層的孩子,一些白人后裔或加勒比后裔就不會被灌輸此類思想:他們的父母并不認為教育對于改變家庭現(xiàn)狀有用,自然也不會視其為一條出路。于是孩子們也缺乏學習的動力。
卡帕迪亞教授贊同有關(guān)文化遺產(chǎn)的說法。他指出,大部分中國文化根植于孔子思想,而孔子特別強調(diào)教育的重要性。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2005年,時年14歲的中國男孩王亦南被牛津大學錄取以后,與英國媒體一片喝彩、大贊其為神童的行為不同,《中國日報》則見怪不怪地稱這種所謂“牛津天才兒童”在中國有很多。
這種一味追求高分的做法是否可取呢?批評人士對這種一周六天把孩子圈在家中,長時間進行超前培養(yǎng)的做法并不贊同??ㄅ恋蟻喗淌谝舱J為訓練孩子進行機械記憶和重復,而不是教導他們自己思考和創(chuàng)新,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
但瑞蕾·陳不這么認為。瑞蕾今年剛剛開始了她在牛津大學歷史系第三年的學習,她把自己能進入名校深造的原因歸結(jié)為得益于在中國接受了9年基本教育。當她隨家人初到英國時,她進入了位于埃塞克斯地區(qū)的一所綜合學校進行學習。雖然學校輟學率居高不下,充斥著暴力且有很多少女媽媽,但這一切都沒影響到瑞蕾。在她上學的第一周,地理教師布置了一些作業(yè),她是唯一完成作業(yè)的學生。用她的話說:“其實完不完成都沒關(guān)系,因為就連老師也忘記了他說過的話。”在中學畢業(yè)考試中,瑞蕾取得了8門課程A+,3門課程A的好成績,這在她所就讀的學校里是前所未見的。
“有一種拼搏精神植入你的體內(nèi)。”她提到了早前在中國的生活對自己的影響。她認為第一代和第二代赴英華裔有一種“緊迫感”,她參加了大學的舞蹈團,還通過了長笛8級考試。“但我媽從來沒有強迫我去做什么,她只是簡單地告訴我做事要有始有終的道理。”瑞蕾不僅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也代表了她的家庭和祖國。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丹尼爾的日常生活:每天,當?shù)つ釥栕龉φn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會在廚房里精心為其烹飪可口的飯菜。我聞著充斥著整個房間的香氣,不禁在想,當?shù)つ釥柍蔀楦赣H,他會將父母灌輸給他的文化傳統(tǒng)傳承下去嗎?中國文化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養(yǎng)老盡孝。琳達最近會跟丹尼爾開玩笑,說有天他會嫌棄父母,把他們“踢出家門”。每每聽到母親這么說,丹尼爾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反駁道:“不會的!”
他說自己會沿著父輩的足跡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