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狂人日記有感12篇
讀狂人日記有感12篇
即將要到一天的結尾了,我們一定有不少所感觸的事情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日記了。那么寫日記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狂人日記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狂人日記有感1
前兩天,老師要我們看魯迅的書,媽媽便給我找了一本短篇小說集《吶喊》。
書中的第一個故事是《狂人日記》,描寫的是一個有所謂被迫害狂癥患者的心理活動??袢苏J定現(xiàn)實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制度。他半夜查看歷史,見整本書都寫著吃人二字。他最終還是相信未來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喚。
這個故事我看了三、四遍還只是一知半解。主人公的害怕,使我大致了解封建社會的可怕與可惡,他那一系列的想象令我毛骨悚然!我還小,不能完全讀懂,可至少我知道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人吃人這種可怕的現(xiàn)象真的存在。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人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救救孩子。,最后四個字在我腦中浮現(xiàn)。這四個字的意思一定不是那么簡單吧?應該不只是肉體上的拯救吧?還有什么呢?心靈上的拯救?或許還有更多我不懂的。
讀狂人日記有感2
1918年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并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癥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對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雜糅一體,用人物自述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壓迫,造成了對社會的恐懼心理”。他認為現(xiàn)實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fā)出勇敢的挑戰(zhàn),相信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喚。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的“吃人”本質(zhì),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度的第一聲春雷。
小說用輕松風趣的語調(diào),講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是新文學中難得的精品。
讀狂人日記有感3
世人皆醉我獨醒,這一點很難做到。我們?nèi)缃袼幍纳鐣?,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沒有教會你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總是會活在他人的眼中,他人認為的世界,就此世俗。
很多時候,其實有很多的不情愿,不喜歡唱歌,但免不了同學的邀請一次次出入KTV;喝不了酒,免不了同學之情一個個醉倒而歸;等等之類,生活之中想要的特立獨行,太難。
時間到了,年齡大了,家里催著結婚。但婚姻之事本就不是可以強求之事,想要特立獨行找一個真正愛的,會在家庭的壓力之下崩塌,而走向勉為其難,那么,這一輩子,也就勉為其難了。
其實,我所想,所要,就是完完全全的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孤獨也好,落魄也罷,只要心安。
讀狂人日記有感4
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后》,我仿佛看到了那個整天擔驚受怕的人。他每天都覺得別人要害他,其實他自己也有想害別人的心,我覺得魯迅先生把他的形象、語音、動作、心理活動都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的,好像我就站在你面前一樣。有種讓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魯迅小說集》里還有一些好的作品,比如《藥》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時候的愚昧的思想同時又鉤起人們對以前那些英雄的懷念,字里行間透出一種蒼涼和絕望。我覺得,一篇好的文章不需要太華麗的詞糟,不需要刻意的去修飾,只要寫出自己的本意就可以了。英雄被人害死了,愚昧的百姓還用他的鮮血來做藥真是另人悲哀啊!
讀狂人日記有感5
初看《狂人日記》一文,我是以一個完全不知道其作者是魯迅的心態(tài)來讀的第一遍。第一遍讀完以后,只覺得這是一篇非常陰冷古怪的小說,因為文章上下到處都能看見一個觸目驚心的詞:吃人。除這以外,我連它最基本的意思都沒搞懂。
于是,我細讀第二遍。第二遍讀完,又翻看了其中的一些注釋,方才明白了文章的些許意思。這篇文章如題所言,是一個患有強迫癥臆想癥恐懼癥的狂人的日記,所以其中一些讓我毛骨悚然的描寫便解釋得通了。
在大致理解的.前提下,我又查找了一些關于狂人日記的分析和簡評,知道了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也了解了這篇文章的主旨: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帶著這些信息,最后,我細讀了這篇文章第三遍。第三遍讀完,又生出了一些感觸與困惑,經(jīng)過自己的推敲和思考,也頗有心得。
讀狂人日記有感6
《狂人日記》是魯迅所作,也是中國的第一本現(xiàn)代白話小說,內(nèi)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從醫(yī)學的角度來看,其突出的癥狀是病者處于一種反應性妄想之中,對于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應:或懷疑有人害他,或懷疑有人侮辱他。魯迅用這部小說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xiàn)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
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qū)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征,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著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zhàn)取的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交響樂。
讀狂人日記有感7
這篇小說是描寫一個迫-害狂癥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柔和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xiàn)在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他半夜察看歷史 ,看見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fā)出勇敢的挑戰(zhàn),相信將來的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讀狂人日記有感8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現(xiàn)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從此開始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同時也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開端。
《狂人日記》主體部分用日記體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迫害狂”在患病期間的遭遇及心理。狂人在沒有年代的歷史記敘“仁義道德”背后看出了“吃人”二字。
文章講述:“我”回到家鄉(xiāng)后,每個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那眼光另人毛骨悚然,連哥哥都和其他人商量如何“吃我”,我與他們爭執(zhí),他們根本不聽……
他們這樣盯著我,都是因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在文章中魯迅講的“我”絕不是魯迅本人,而是被封建制度迫害的犧牲者,當時大家認為“我”是瘋子,而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只有這個“瘋子”的視角才是正常的,魯迅在這篇文章中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吶喊“封建禮教吃人、家族制度吃人”以喚醒那些被封建制度麻醉的人們。
……
讀狂人日記有感9
清冷的月光下,一切竟顯得那樣古怪,趙貴翁那便怪的眼色;臉色鐵青的孩子……
世界似乎都顛倒了,人吃人的詭計蔓延開來,沒有了所謂的理……
家里人的目光同樣異樣,想起曾在狼子村的佃戶與大哥談“吃人”時插了一句嘴,便肯定了他們要吃人!
“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看似平靜的一句話下實際隱匿了多少兇惡的眼睛,隱匿了多少血盆大口……
多可怕的社會,多冷血的人,“易子而食”,“食肉寢皮”見怪不怪,天經(jīng)地義。
五歲的妹妹可憐可愛,卻被大哥吃掉,母親也無奈何以;大哥說爺娘生病,做兒子的需割肉煮熟了請他吃才算“好人”,母親不敢多言,吃得自然……
揭露了偽善的真面目,冠冕堂皇,令人不寒而栗。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這是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呼喊,這是社會底層唯一漏出的微弱光芒,淡又明亮,照透了人的真心!
救救孩子……救救這墮落的社會……
讀狂人日記有感10
寒假期間,我看了一本《魯迅專集》,其代表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歷史小學集《故事新編》等組成。
我對《吶喊》中一篇《狂人日記》影響非常深刻,它是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和地位。魯迅先生用諷刺手法對封建社會猛烈批判,他同情弱者,痛恨以強欺弱。書中描繪”狂人”是一位”瘋?cè)恕彼吹椒饨ㄉ鐣且粋€人吃人的社會,他時時需要提防被他人吃掉,又擔心他吃了別人的肉,過著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生活。從瘋?cè)说奶S的思維中我能看到可怕的封建社會,老百姓永遠受上層社會的人欺壓,過著痛苦的生活。想到我們現(xiàn)在過著多么幸福,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是多么幸運,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為了推翻封建社會而獻出生命的英雄們,并且要學習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和為崇高理想努力奮斗精神。
讀狂人日記有感11
最近看完了魯迅先生所著的《狂人日記》,他的作品很耐人尋味,卻有些地方很難讀懂,原諒我30歲時才讀完它,當一個人成年后看它,才更能體會作品中的深邃。
因為一本書看的時間太久,往往還沒看到結尾,開頭都忘光了,這并不能代表什么,也許我的大腦就像一個過濾器,只有那些“雜質(zhì)”才能保存下來,其他的都是一概而過,無論它好它壞,只在當時。
讀一本書,我喜歡用鉛筆畫一些自認為漂亮或是有趣的句子,然后記錄下來,感受文字的奇妙,比如這本書中,也有些句子摘錄下來,留給我更多的思考。
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袓u武郎《與幼者》
這本書中劃線的句子并不多,但是讀過這一篇篇的短文后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中多是帶有一些批判色彩,若讓學生們讀它,定會覺得無比枯燥,而且十分沉重,也許要經(jīng)歷一些事,沉淀一些人生閱歷,才會覺得還不錯吧。
讀狂人日記有感12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現(xiàn)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從此開始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同時也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開端。
《狂人日記》主體部分用日記體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迫害狂”在患病期間遭遇及心理。狂人在沒有年代的歷史記敘“仁義道德”背后看出了“吃人”二字。
文章講述:“我”回到家鄉(xiāng)后,每個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那眼光另人毛骨悚然,連哥哥都和其他人商量如何“吃我”,我與他們爭執(zhí),他們根本不聽……
他們這樣盯著我,都是因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在文章中魯迅講的“我”絕不是魯迅本人,而是被封建制度迫害的犧牲者,當時大家認為“我”是瘋子,而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只有這個“瘋子”的視角才是正常的,魯迅在這篇文章中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吶喊“封建禮教吃人、家族制度吃人”以喚醒那些被封建制度醫(yī)學專用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