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描寫人生悲涼的句子
【第1句】: 《滕王閣序》中表明身處逆境應(yīng)持有的人生態(tài)度的句子是那句
【第1句】: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tài),表現(xiàn)樓臺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xiàn)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
上句設(shè)色淡雅,下句設(shè)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譽(yù)為“寫盡九月之景”。 【第2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gòu)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dāng)句對”的特點。
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第3句】: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dāng)中也不消沉放棄。
東漢馬援云:“大丈夫為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第2句】: 滕王閣序賞析幾個寫景的句子
【第1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賞析:
本句首先是色彩美。夕陽之下,晚霞絢爛耀眼,而鶩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鶩近乎一個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邊半個天空,尚在碧空顯露,碧空相對于落霞光度稍暗。
但相對于孤鶩來說卻較亮,孤鶩、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對比,孤鶩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則更加燦爛。
【第2句】: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賞析:
層層樓臺高聳在青翠的山峰上,仿佛直沖云霄;凌空的飛檐丹輝欲流,仿佛直插大地。作者在一上一下之間僅僅用了十六個字就把樓閣高聳入云的氣勢寫得蔚為壯觀,把樓閣的獨(dú)特風(fēng)貌寫得栩栩如生,這一句借著俯仰視角的改變,使上下渾然天成。
【第3句】: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這兩句寫滕王閣周圍的動物和植物,白鶴野鴨在縈回的小島上暢游,灑滿蘭桂花香的宮殿掩映在起伏的山巒之中,使滕王閣猶如眾星捧月一般,顯出恢弘的氣勢。
擴(kuò)展資料:
從內(nèi)容上看,《滕王閣序》拓展了駢文的藝術(shù)境界。在藝術(shù)形式上,《滕王閣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賦的傳統(tǒng),又在駢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達(dá)到了內(nèi)容美與形式美的統(tǒng)一?!峨蹰w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
典文學(xué)專家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唐代駢文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變化,自初唐四杰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辭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風(fēng)格,如王勃的《滕王閣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滕王閣序
【第3句】: 王勃的滕王閣序里面最經(jīng)典的句子是什么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素稱千古絕唱.它那強(qiáng)大的藝術(shù)魅力究竟來自何處來自于它所賦予讀者的一種五彩斑斕的美,一種美的最完美塑造.首先是色彩美.夕陽之下,晚霞絢爛耀眼,而鶩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鶩近乎一個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邊半個天空,尚在碧空顯露,碧空相對于落霞光度稍遜,但相對于孤鶩來說卻較亮,它們——孤鶩、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對比——孤鶩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則更加燦爛.孤鶩的顏色以綠、褐、紫等為主,屬于冷色,而且它們之間是補(bǔ)色關(guān)系.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藍(lán)寶石色的,和晚霞的顏色也是互補(bǔ)色的.我們知道,當(dāng)互為補(bǔ)色的兩種顏色相鄰時,能構(gòu)成最強(qiáng)的對比,在效果上,能使雙方達(dá)到最大的鮮明度.王勃巧妙地運(yùn)用了這一對比,使整個圖案顯得格外地鮮明而美麗.其次是動態(tài)美.孤鶩是在“飛”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動的.秋水雖然平靜,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會死氣沉沉.微風(fēng)過處,秋水上會不斷地泛起漣漪,漣漪過處,平滑如鏡的水面上倒映著的景物會被蕩開,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魚蝦等等.這分明是一幅流動著的美麗圖畫.其三是虛實美.碧空高深無比,紅霞稍低些,而孤鶩又更低,這就有了三個層次,而它們下邊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寧靜的,當(dāng)“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時,天上的畫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謂“天光云影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個層次.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這就構(gòu)成了實景與虛景的對比.況且微風(fēng)過處,秋水泛起漣漪,平滑如鏡的水面上倒映著的景物會被蕩開,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魚蝦等等,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樣構(gòu)成了一種虛實之美.其四是立體空間美.“秋水共長天一色”,在天邊,天空和水面地面 這兩個本來并不相交的平面經(jīng)過持續(xù)的變形相交了,這符合人們的視覺習(xí)慣,并能使人感到整個畫面具有三維立體空間的真實感.不僅如此,“秋水共長天一色”把人們的視線引到水天相接之處,這是人們視線所能達(dá)到的最遠(yuǎn)的地方.而“落霞與孤鶩齊飛”又把人們的視線引到天頂,這是人們視野中最高之處.這一景象又映在秋水中,使具有最大高度的景物又有了最大的深度.有遠(yuǎn)有高有深,境界開闊,給人一種強(qiáng)烈的立體美.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此句中,鳥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則是無生命的,這里,后者成了前者活動的背景,而前者則是后者中一個有情感、有意志的動點,令人想到有生和無生;晚霞長空亙古常存,而孤鶩則只是一個匆匆過客,給人一種永恒和短暫的感觸;“孤”鶩與“落”霞齊飛,一只“孤”鶩,緣何而孤飛向那里……令人頓生情思;“秋水共長天一色”,遠(yuǎn)方水天相接之處,茫茫緲緲,那里是王勃的心緒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