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韓愈古詩賞析(早春原文及翻譯)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1 | 夕陽無限好
這首詩,開頭有“天街”,結(jié)尾有“皇都”,正是一派帝都繁華氣象。韓愈此時身居吏部侍郎,一生的政治沉浮已然塵埃落定,距離他離開人世也只剩下一年時間,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時候。一個悠閑的老人,不再寫金剛怒目、怪怪奇奇的長篇巨制,只寫一些流連風(fēng)景的唱和之作。在一種最平靜、最不刻意的寫作狀態(tài)中,韓愈忘記了創(chuàng)新,忘記了風(fēng)格,只是隨著自己的天性和個性,去觀察早春,這才誕生了這首名作。
2 |小雨潤如酥
酥,就是奶酪。這不是我們現(xiàn)在吃的經(jīng)過加工的西式奶酪,而是浮在熱牛奶、熱羊奶表面的那一層油,就是最純正的奶油。奶油在古代社會是很精貴的。韓愈在此時,估計生活條件還不錯,常能吃到奶酪,所以打了這個比方。幾年前韓愈貶潮州的時候,日子很苦,又在南方,就不會想出這樣的句子。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這是真理。韓愈說春雨如酥,一是強調(diào)它的潤澤如油脂;二是強調(diào)它質(zhì)地很薄,就像浮在土壤表面,沒有積水;三是暗示它的顏色。因為早春時,冰雪剛剛消融,雨水又少,天氣干燥,北方都市里的泥土,通常呈現(xiàn)出白色,現(xiàn)在剛灑了點小雨,土壤還沒恢復(fù),植被還沒長出,所以落在地面的雨水也顯得白花花的??梢?,潤如酥是個極恰當(dāng)?shù)谋扔鳎榔屏司┏堑脑绱河晁娜貙傩浴?/p>
3 | 敏感與思考
在白花花的大地上,下了一場小雨,這為下一句作了鋪墊:“草色遙看近卻無”。從遠處看,好像朦朦朧朧有一些綠色,走近了一看,還是白花花的,還是潤如酥的。這是春草初生時,最柔弱又最充滿活力的一幕。它是春回大地的起點,是一個悠閑的老人突然捕捉到的自然界最幽微的變化。杜甫吟詠春雨說:“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边@還顯得有些抽象,而韓愈給出的是最直觀、最質(zhì)樸的圖像。王維吟詠山色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這是江邊水氣造成的錯覺,而韓愈寫出的是踏踏實實的春景。質(zhì)樸,踏實,這是最難描寫的對象,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人類總是習(xí)慣于去修飾自然、扭曲自然,往往忘記了自然的本來面目。韓愈在這里,是真正脫盡鉛華見真純了。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表n愈就是在三和萬物之間,在生命的規(guī)律與生命的現(xiàn)實之間,找到一個鮮活的連接點。儒家的學(xué)者也重視這種最細(xì)微的轉(zhuǎn)折點,稱之為“幾”(應(yīng)作“幾”)。《周易·系辭下》說:“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碧拼袀€大史學(xué)家叫劉知幾(應(yīng)作“幾”),這個名字也有深意:對歷史的轉(zhuǎn)折微妙之處有所洞悉,才能稱作有“史識”。所以,韓愈的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不僅是觀察敏感所致,而且是韓愈一生的哲學(xué)思考、思想追求、心性錘煉的結(jié)果,是一個學(xué)養(yǎng)深厚、閱歷豐富的老人,不經(jīng)意間提供的悟道之語。
4 | 審美與心態(tài)
如果說“草色遙看近卻無”是整首詩的神韻所在,那么后面兩句,“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則是對這句神韻進行了小心翼翼的保護——后兩句,沒有再畫蛇添足地繼續(xù)描寫春草、春景,而是從虛處著筆,想象另一番為人熟知、廣受贊美的春景:煙柳滿皇都。這幅“濃春圖”,與眼下這幅“早春圖”放在一起比較,韓愈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用“最是”、“絕勝”兩個激烈的肯定語,去贊美眼下這幅氣質(zhì)柔美、神韻悠長的早春圖。那么,韓愈為什么如此喜歡早春呢?“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也都是描寫春天的名句,它們所描寫的春景,怎么能說不美呢?
首先,從美學(xué)角度看,審美期待常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張力和魅力,就好比吃不到的香餑餑,愈發(fā)誘人。所以無論詩歌、戲劇還是小說,都講究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留下懸念、留下空白,吊人胃口。韓愈這首早春詩,就是抓住了早春的無限可能性。他故意要說早春勝過濃春,其實是留下懸念:如此躍躍欲生的春草,等到兩個月后,會爆發(fā)出怎樣的一個春天呢?會比以往更熱烈嗎?相比之下,“煙柳滿皇都”,就徹底“滿”了,再無任何可能性。所以,這個“滿”字,其實與“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無”字之間,形成了充滿張力的對比:前者是凝固的過去,后者是充滿變數(shù)的未來。即便未來大體可預(yù)料,因為它是未來,也會增多一層渴盼和想象。這就是審美期待的魅力所在。
其次,從韓愈的現(xiàn)實心態(tài)來看,他故意要說早春勝過濃春,除了有一層老年人固有的清淡無爭的心態(tài)之外,我想還應(yīng)包含著一些桀驁不馴的自信意味,對自己的人生和人格進行蓋棺定論。之所以這樣揣測,是因為這首詩是寫給張籍的。張籍,是韓愈一生的諍友,雖屬學(xué)生、門人輩的,但有話就說,敢于批評,韓愈也很敬重他。韓愈很多重大的人生選擇和藝術(shù)觀點,都是在與張籍的交流中發(fā)揮出來的。比如《重答張籍書》,承認(rèn)自己好勝,又強調(diào)自己好的是道,是“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這幾乎把自己一生的行為特征和理想追求都道出了,后來寫《師說》、《原道》,也是在不斷強調(diào)這一點。再比如《調(diào)張籍》一詩,第一次提出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的觀點,表達極度的傾慕之心和對時人的諷刺??梢姡捎趶埣奶厥庑愿窈妥吭揭娊?,韓愈很喜歡在他面前分析自己、褒貶時人。更值得注意的是,時任吏部侍郎的韓愈,雖然多寫流連風(fēng)景之作,但實際上,仍在堅持著一貫的政治骨氣。在長慶二年(822),他還曾改革吏部管理制度。在長慶三年(823)的秋天,還為官儀問題和李紳大吵了一架。這場紛爭,實際是被人利用了。但韓愈和李紳都耿直不撓的性格也盡顯其中,所以才被鉆了空子。因此,《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詩,我們不妨看做晚年韓愈對自己一貫行為方式和人生氣節(jié)的詩意總結(jié):他并不稀罕熙熙攘攘的濃春景致,就像他不愿趨炎附勢;他獨喜歡一個人欣賞早春,就像他一貫特立獨行;他愿意把這感受分享給諍友張籍,就像他之前與張籍的詩文往返一樣。所以,我們可以說,這首詩其實在清淡之趣之中,包藏著兀傲之氣。它雖然不屬于韓愈詩歌的主體風(fēng)格,但它同樣能夠體現(xiàn)韓愈的主體人格。
5 | 寫景 · 悟道 · 言志
總的來說,《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寫景之詩,也是悟道之詩,也是言志之詩。蘇軾有一首《贈劉景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彼灿靡荒曛歇毺氐摹昂镁啊?,去贊頌劉景文精忠報國、文武雙全的精神品格。這種人格與景物的相得益彰、圓融統(tǒng)一,也許有時明顯,有時隱晦,但向來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獨特構(gòu)思方式之一。我們讀一切山水詩、詠物詩,都應(yīng)試圖從景物背后找到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境界。這是中國人獨特的自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