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全詩賞析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全詩賞析

原文賞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拼音解讀
shī jiā qīng jǐng zài xīn chūn ,lǜ liǔ cái huáng bàn wèi yún 。
ruò dài shàng lín huā sì jǐn ,chū mén jù shì kàn huā ré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及注釋

譯文一新春時節(jié)是詩人描寫美景的最佳時刻,柳枝剛剛吐出淡黃的嫩芽,顏色還有一半未曾勻凈。倘若在仲春時節(jié),林苑里繁花似錦時,出門一看,都是踏青游春的賞花人,豈不是太過遲了。

譯文二詩家喜愛的清麗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綠柳剛剛萌發(fā)出嫩黃的新芽,清新可人。要是等到上林苑百花爭艷的時候,出門的可就都是賞花游玩的人了。

譯文三柳樹剛冒出綠芽,也許沒有似錦的鮮花美麗,可是詩人看到這幅景象卻非常欣喜,因為他發(fā)現(xiàn)春天來到了。如果等到滿園春色,大家都出門看花,那不是太遲了嗎?

注釋城:指唐代京城長安。詩家:詩人。清景:清秀美麗的景色。上林:上林苑,指長安城,漢代宮苑。錦:五色織成的綢綾。俱:全,都。

賞析一

詩的上聯(lián)可結合詩題來理解。美麗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fā)詩家的詩情?!靶麓骸本褪窃绱骸!霸娂摇笔窃娙说慕y(tǒng)稱,并不僅指作者自己。一個“清”字很值得玩味。這里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huán)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首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寫。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稱為“柳眼”?!安拧弊帧鞍搿弊?,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tǒng)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淡而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仿佛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么清新悅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十分逼真。生動的筆觸蘊含了作者歡悅和贊美之情。早春時節(jié),天氣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沖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寫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聯(lián)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做具體描繪,必成累贅。下聯(lián)用“若待”兩字一轉,改從對面著筆,用芳春的濃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吧狭帧奔瓷狭衷?,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京城長安。繁花似錦,寫景色的艷麗已極;游人如云,寫環(huán)境的喧嚷若市。然而這種景色人人盡知,已無新鮮之感。此與上聯(lián),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反襯出作者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

此詩既寫清麗之景,又寫濃麗之景,對比鮮明,格調十分輕快。第三句寫出芳春的繁花似錦,用景色的濃艷來反襯早春的“情景”。詩篇特從“詩家”的眼光來寫,又寓有理趣,可以看成是一種創(chuàng)作見解,即:詩人必須感覺銳敏,努力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寫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復那些已經熟濫的舊套。

賞析二

詩的大意是說,詩人的最好時光是新春之際,——是在那柳樹剛剛抽出黃色嫩芽的時候,要是等到皇家花園里已經繁花似錦,那時刻到處都是來看花的人了,吟詩作賦已索然了。表面上看,這首詩不過平平,但如透過紙背,卻包含著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著人才的及早培養(yǎng)發(fā)掘。

在塵世間,對于成功者,人們總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那些滿懷妒意之人,也不過是仰慕之情的一種畸形反映而已。所以,當一個人獲得成功,特別是重大成功之后,無不大有門庭若市之患。在前往朝賀的人們當中,少不了那么一種人:大言不慚地聲稱“我早就看出這小子有出息”,以顯示他的慧眼金睛。這的確是非常容易不過的事。上林已經“花似錦”,大家趨而觀賞,說說“這種花真漂亮”,“那種花多好瞧”的話兒,多么自在!多么高雅!然而,這是三歲小孩都可以辦到的,——亦可指指這,點點那,或對爹,或對媽,或對爺爺奶奶學舌道:“朵朵,好看!”一副行家模樣。但,這是真本事么?花開得好,是因為陽光雨露充足,選種培植良好。一株花型秀美的水仙,不是頗令人心曠神怡么?可要知道,那單在選種之時就有著諸多學問。因此,世間最堪稱道的實在應該是那些發(fā)掘培養(yǎng)人才在“早”的人們,即“伯樂”是也。成功之前的人才,往往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然培養(yǎng)者絕不會因為這種幼稚可笑而否定他們的未來,從而放棄自己的責任。他們十分清楚,人才的培養(yǎng)“在新春”,在“綠柳才黃半未勻”。這時候雖然沒有“花似錦”那樣誘人,但卻蘊含著“花似錦”的遠大前景。這自然不大容易。要知道,我們祖國的美好未來的實現(xiàn),是多么需要這樣的人,而且是“多多亦善”。

及早地發(fā)掘培養(yǎng)人才,不要等到別人已經做出成績才去稱贊夸耀于他。故,《千家詩》在入選此詩時特別點明:“言宰相求賢助國,識拔賢才當在側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黃而未勻也”。這應該是這首詩給我們深一層的啟迪吧!

句解

  “詩家清景在新春”,詩人在京城東郊游玩時,看到初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贊嘆。但他并未實寫春色,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贊嘆道:新春時節(jié)真是詩人描寫美景的最佳時刻啊。這樣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讓人產生好奇:為什么要這樣說呢?“綠柳才黃半未勻”,第二句“承”第一句,開始具體描寫早春景色,也是對上一句的回答。早春景色何其多哉,仿佛從哪里說都是可以,但從哪里說又無法總括全部。詩人別具匠心,只單從新發(fā)的柳芽入手,抓住其“半未黃”的特點。試想清爽的春風拂動下,柳條微曳,新芽初綻,星星點點的嫩黃點綴在柳枝間,柳樹整體的顏色還未勻稱凈盡。這樣的景色充滿希望,盈溢生機,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lián)翩。由柳芽之姿而現(xiàn)早春之景,可謂獨辟蹊徑,令人稱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