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忘庵王先生傳》原文及譯文賞析
忘庵王先生傳
[清]汪琬
王先生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六世孫也。以諸生入太學(xué),少時風(fēng)流儻爽,不屑意舉子業(yè),自讀書賦詩外,若投壺、蹴鞠、豢魚、籠禽之方,無不通究,而尤長于畫,素擅鑒賞。
家本饒裕,而王先生雅.不事生產(chǎn),數(shù)為徭賦所困,又性好施予,親故間或有負(fù)之者,亦概置不問,計一歲所入,輒緣手盡,以是其家遂落。甫壯,乃屏.絕諸好,獨以高潔醖藉自持。
家既益落,而所作畫益工。前太常王翁煙客亦善畫,尤亟稱之曰:“近代寫生家多畫院氣,獨吾勤中所作,神韻生動,當(dāng)在妙品中?!庇谑瞧渎曌u(yù)大噪,四方士大夫走書幣造請者日夕相屬。寸縑尺素,流傳遠(yuǎn)近,莫不鄭重藏弆,甚有作贗筆以售者。京師貴人爭慕王先生名,出兼.金訪求其畫,不能得。內(nèi)閣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貴顯于朝,移書招王先生入京師,先生笑而不應(yīng)。嘗語人曰:“古之善畫者,莫一非高人杰士以文行著者也。有如文恪公諸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詔之屬,其人皆能為畫重,不則畫豈能重人乎?”蓋晚而自號忘庵,或征其說,王先生告之曰:“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shù)。今予之補(bǔ)劓息機(jī)于此也,世忘予乎?予忘世乎?兩相忘,則去道也近矣?!逼湓⒁獬咳绱?。年僅五十有九,卒于家。
為人孝友愷悌,與人交,不設(shè)城府,所遇無貴賤長少,率委曲相款洽。居平善.病,晚歲病屢發(fā),不復(fù)多作畫。故人有貧乏者,輒強(qiáng)之使作,王先生欣然執(zhí)筆曰:“愿以佐吾子晨夕需?!弊甯改昀希袑O女不能嫁,王先生復(fù)力疾為作數(shù)幅,俾鬻以治奩具??陀幸圆≈G者,王先生曰:“吾財不足而力有余,敢自愛耶?”先是積藏諸名跡及他玩好甚夥,中歲斥以易 薪粟幾罄矣。疾既革,又命諸子盡出篋衍中所余,贈遺諸親故,無復(fù)存者。琬聞其訃,為之 潸然出涕曰:“此吾吳之老成典型也。自今以往,吳中豈復(fù)有斯人比乎?”蓋一時鉅公勝流 俱推重王先生畫,而琬獨愛慕其為人,以為王先生素行匪特長者也,蓋有古達(dá)人遺風(fēng)焉,故 愿為之傳。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先生雅不事生產(chǎn) 雅:非常
B.屏絕諸好 屏:摒棄
C.出兼金訪求其畫 兼:多倍
D.居平善病 善:多
7.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王武不屑舉業(yè),不事生產(chǎn),其家遂落,但其所作之畫卻更為精工。
B.王武以畫得譽(yù),但并不以畫攀附權(quán)貴,保持了高潔的品行。
C.王武晚年自號“忘庵”,他徹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卻了人間煙火。
D.文章敘議結(jié)合,選擇了王武的典型言行,生動塑造了一個操守高尚的人物形象。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 分)
(1)為人孝友愷悌,與人交,不設(shè)城府,所遇無貴賤長少,率委曲相款洽。(4 分)
(2)先是積藏諸名跡及他玩好甚夥,中歲斥以易薪粟幾罄矣。(4 分)
9.作者“獨愛慕其為人”,請概括王武為人的特點。(4 分)
參考答案
6.A
7.C
8.(1)王武為人孝順友愛,和樂平易,與人交往也毫無城府,遇到人不論高貴低賤,年歲大小,均能遷就屈從,彼此親切。
(2)在此之前,積存儲藏的各種名家手跡和各類奇珍異寶十分多,中年的時候多用來交換木柴、大米,幾乎耗盡。
9.淡泊名利、不攀附權(quán)貴、樂于助人、平易近人,持重老成。(一點 1 分)
參考譯文
王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的六世孫,憑借諸生的身份進(jìn)入太學(xué)。年少時風(fēng)流灑脫,不屑于舉業(yè),除了讀書賦詩外,像投壺、蹴鞠、豢魚、籠禽之類,無不通曉,特別擅長繪畫,也擅長鑒賞。
家里本來富裕,而王武卻向來不從事生產(chǎn),多次被徭賦所困。他本性喜好施舍給予,親戚朋友中有人欠他錢,他也一概置之不問。一年的收入,也隨手花費(fèi)殆盡,因此,家族敗落。剛一成年,他便摒棄各種愛好,單單憑借高潔寬和的品格自守。
家族愈加沒落,但王武所作之畫卻更為精工。前太常王煙客也擅長繪畫,多次地稱贊說:“近代的寫生家多有畫院氣,唯獨王勤中的作品,神韻生動,當(dāng)為妙品?!币虼耍跷渎暶笤?。四方士大夫送來書信聘金,登門造訪的人也日夜相連。他的書畫,遠(yuǎn)近流傳,沒有誰不鄭重保藏,甚至有人做贗品出售。京師中的貴人爭相仰慕王武之名,拿出大量的金錢求其畫,卻不能得。內(nèi)閣宋文恪公,是王武的姊婿,正在朝中顯貴,寫信招王武入京師,王武笑而不應(yīng)。他曾對人說:“古代擅長繪畫的人,沒有一個不是以寫文章而聞名的高人杰士,就像文恪公的幾位門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詔等,那些人都能因為他們的畫而重,畫難道能因為人而貴重嗎?晚年自號忘庵,有人想要知道此號的緣由,王武告訴他說:“魚在寬闊的江湖中會忘掉自己的本性,而人有了一些本事便會忘乎所以。我在這里恢復(fù)本來的面目,息滅機(jī)心,世俗忘記我了嗎?我忘記了世俗了嗎?彼此相忘,那便是接近于道了。忘庵的寓意超然卓絕。年僅五十歲,死于家中。
王武為人孝順友愛,和樂平易,與人交往,毫無城府,遇到人不論高貴低賤,年歲大小,均能遷就屈從,彼此親切。王武平素多病,晚年時經(jīng)常發(fā)病,不再作畫。有貧窮的故友,勉強(qiáng)讓他作畫,王武便欣然執(zhí)筆,說:“愿用我的畫幫助你一日的需要?!弊甯改昀?,有孫女無法出嫁,王武強(qiáng)忍疾病,作畫數(shù)幅,把畫變賣了作為出嫁的嫁妝。有人以生病為緣由規(guī)勸他,他說:“我家財雖不足,但還有余力,怎敢自愛?” 在此之前,積存儲藏的各種名家手跡和各類奇珍異寶十分多,中年的時候多用來交換木柴、大米,幾乎耗盡。病危時,他又命諸子把竹箱中所剩下的物品全部拿出來贈給各個親友,一點也沒有留存。我聽聞他的死訊,為他潸然落淚,說:“這是我們吳地老成的典型,自今往后,吳地難道還會有人能夠比得上他嗎?因此,一時之間,王公大臣和名流們都推崇王武的畫,而我卻只敬慕他的為人,認(rèn)為王先生平素的行為老成持重,有古代賢達(dá)之人的遺風(fēng),因此我愿意為他作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