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五十三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①,行于大道②,唯施是畏③。
大道甚夷④,而民好徑⑤。朝甚除⑥,田甚蕪⑦,倉甚虛⑧;服文綵⑨,帶利劍,厭飲食B10,財貨有余;是謂盜夸B11。非道也哉!
〔注釋〕?、俳槿唬骸啊盾髯印ば奚怼罚骸圃谏?。介然必以自好也?!瘲顐娮ⅲ骸槿?,堅固貌’,是確實、毫無懷疑的樣子。今從勞健的解釋。”(任繼愈《老子新譯》) ②道:指老子的道。 ③施:是“邪”字,指斜路。王念孫說:“施,讀為迆。迆,邪也?!蔽ㄊ┦俏罚骸把孕杏诖蟮乐?,唯懼其入于邪道也?!?王念孫語) ④夷:平也。高亨說:“夷借為侇,侇,道平也?!?《老子正詁》) ⑤徑:斜徑。 ⑥除:整潔。王弼說:“除,潔好也。” ⑦蕪:荒蕪。 ⑧虛:空虛。 ⑨綵:同“彩”字。 ⑩厭:借為“猒”,《說文》:“猒,飽也。” ?夸:《韓非子·解老》引作“竽”,并解釋說:“竽也者,五音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今大奸作……則小盜必和,故……謂盜竽?!惫省氨I竽”即盜魁、強盜頭子。
〔賞析〕 本章老子由“道”講到人舍道由徑、亡本殉末的種種表現(xiàn);其中對舍道由徑的為政者的敗壞表現(xiàn)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抨擊。
老子以崇本不盈為道,以謹卑斂退為道,反對的就是矜夸炫耀、馳騖于末。然而人卻常常舍道由徑、亡本殉末,于是就出現(xiàn)外炫飾而內(nèi)空虛、侈其末而耗其本,表現(xiàn)在為政當(dāng)權(quán)者身上,就出現(xiàn)朝廷甚美而田疇荒蕪、倉廩虛耗,而且還彩服佩劍以為飾,飲食侈饜以自奉,并多積無用之貨以夸富強。
而這還不僅僅是反映為政者的“舍道”,更為重要的是反映了這些為政者的一種政治素質(zhì),這按陸希聲說來:“觀朝闕甚修除,墻宇甚雕峻,則知其君上好土木之功,多嬉游之娛矣。觀田野甚荒蕪,則知其君好力役,奪民時矣。觀倉廩甚空虛,則知其君好末作,廢本業(yè)矣。觀衣服多文彩,則知其君好淫(滛)巧,蠹女工矣。觀佩服皆利劍,則知其君好勇矣。觀飲食常厭飫,則知其君好醉飽,忘其民事矣。觀資貨有余,則知其君好聚斂,困民財矣。”(《道德真經(jīng)傳》)設(shè)想如以這種當(dāng)政者來當(dāng)政,這社會會好到哪里去?所以也難怪老子要對此作揭露與抨擊,稱這些人為強盜頭子。就這點,《老子》對后世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quán)術(shù)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