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桓公問篇文言文譯文
《管子·桓公問》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言文。以下是管子桓公問篇文言文譯文,歡迎閱讀。
管子桓公問篇文言文
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為之有道乎?”對曰:“勿創(chuàng)勿作,時至而隨。毋以私好惡害公正,察民所惡,以自為戒。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于賢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于朝,而備訊唉;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武王有靈臺之復,而賢者進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被腹唬骸拔嵊Ф鵀橹?,其名云何?”對曰:“名曰嘖室之議。曰:法簡而易行,刑審而不犯,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人有非上之所過,謂之正士,內(nèi)于嘖室之議。有司執(zhí)事者咸以厥事奉職,而不忘為。此嘖室之事也,請以東郭牙為之。此人能以正事爭于君前者也?!被腹唬骸吧啤!?/p>
管子桓公問篇文言文譯文
桓公問管仲說;“我想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能辦到么?”回答說:“不急于創(chuàng)始,不急于作新,等到條件成熟再隨之行事。不可以個人好惡損害公正原則。要調(diào)查了解人民之所惡,以便自身為戒。黃帝建立明臺的咨議制度,就是為了從上面搜集賢士的意見;堯?qū)嵭嗅槭业脑儐栔贫?,也是為了從下面聽取人們的呼?舜有號召進諫的旌旗,君主就不受蒙蔽;禹把諫鼓立在朝堂上,可以準備人們上告;湯有總街的廳堂,可以搜集人們的非議;周武王有靈臺的報告制度,賢者都得以進用。這就是古代圣帝明王能夠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的原因?!被腹f;“我也想效法他們實行這項制度,應當叫什么名字呢?”回答說:“名稱可叫作‘噴室的咨議制度’。就是說:國家法度要簡而易行,刑罰要審慎而無人犯罪,政事要簡而易從,征稅要少而容易交足。老百姓有在這些方面提出君主過失的,就稱之為‘正士’,其意見都納入‘噴室’的咨議制度來處理。負責辦事的人員,都要把受理此事作為本職工作,而不許有所遺忘。這項‘噴室’的大事,請派東郭牙主管。此人是能夠為正事在君主面前力爭的。”桓公說:“好”。
作者簡介
管仲(前719一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華夏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經(jīng)濟學家、改革家。管仲的著作今稱《管子》,內(nèi)容涵蓋各種學術,是后世道家、儒家、名家、法家、農(nóng)家、兵家、陰陽家等等多家學術思想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