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無所寄_心無所依句子
有很多讀者認為,在唐代詩壇上享有盛譽的白居易,是一位花心大佬。誠然,大詩人白居易,蓄養(yǎng)歌妓也非常出名。在他的《池上篇并序》中,曾提到:“罷刑部侍郎時,有粟千斛、書一車,泊臧荻之習莞、磬、弦歌者指百,以歸?!薄也蛔鲂滩渴汤芍螅屑Z食一千斛,書一車,歌姬近百人。
櫻桃口,小蠻腰,如今都是形容女孩子美麗的代名詞??墒牵@些詞,原本都出自白居易的歌姬,“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白居易還曾經(jīng)寫下過 “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的句子——我家的歌姬啊,三年我就嫌她們老了,丑了,就要換新的了。
然而,穿越歷史的層層迷霧,我們竟然發(fā)現(xiàn),如此“花心”的白居易,其實是一位用情至深之人,他曾經(jīng)有一段長達三十五年的癡戀,為了這位女子,他曾經(jīng)與母親對抗,多年不娶,直到37歲時,才在母親的以死相逼之下,娶了妻子。
他曾經(jīng)為這位女子寫下的十首詩,更是字字句句,椎心泣血。
白居易19歲時,以一首《鄰女》,揭開了與鄰女湘靈的愛戀的帷幕:娉婷十五勝天仙,百日煥姮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15歲的鄰女湘靈,娉娉婷婷,裊娜嬌媚,軟語嬌音,我見猶憐。這位美麗嬌憨的女兒,從此也成了白居易一生的牽掛,這幅美麗的畫面,也在白居易的腦海中,再也揮之不去。
然而,湘靈只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家女,白居易卻是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在等級門第觀念嚴重的封建社會,湘靈和白居易門不當戶不對。所以,這樁戀情,遭到了白居易母親的強烈反對。
白居易27歲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前程,他前往江南的叔父家里,在路上,他接連寫下了三首給湘靈的詩。
其一,《寄湘靈》: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jīng)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后西樓上,應(yīng)憑欄桿獨自愁。
其二,《寒閨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其三,《長相思》:九月西風興,月冷露華凝。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二月東風來,草坼花心開。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cè)。蔓短枝苦高,縈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天方獸,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這三首詩,字字句句都是他對湘靈的不可遏制的思念?!懊拷?jīng)高處即回頭”,回頭看看,是否還能看到你依依不舍的身影;思念你之深,以至于“通宵不滅燈”;“愿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更是后來白居易那句著名的“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做連理枝”的雛形?!笆寮聪嘧R,今年二十三”,指的是湘靈的年齡。
白居易29歲考上進士,他再次請求母親,同意他和湘靈的婚事,母親再一次拒絕了他。后來,白居易做官長安,舉家遷到長安,他們的愛情,就更加渺茫了。白居易再次寫下詩作,表達對湘靈的思念。
《冬至夜懷湘靈》:艷質(zhì)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感秋寄遠》:惆悵時節(jié)晚,兩情千里同。離憂不散處,庭樹正秋風。燕影動歸翼,蕙香銷故叢。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
《寄遠》: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兩腋不生翅,二毛空滿頭。坐看新落葉,行上最高樓。暝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
此時的白居易和湘靈,遠隔千山萬水,但“兩情千里同”,“俱作獨眠人”,然而,這份深情,“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明明知道“牢落兩成空”,卻依然“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只恨自己“兩腋不生翅,二毛空滿頭”。
白居易37歲,在母親以死相逼的狀況下,不得不娶了楊氏女為妻,然而,他心中依然放不下湘靈。他又寫下了《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xiāng)。我有所感事,結(jié)在深深腸。遠鄉(xiāng)去不得,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不學(xué)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寫下了《感鏡》: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經(jīng)年不開匣,紅埃覆青銅。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罷重惆悵,背有雙龍盤。
這兩首詩,字字句句,依然充滿了白居易對湘靈的刻骨銘心的思念,痛徹心扉的愛戀。
白居易44歲時,和夫人楊氏,在途中偶遇了四處漂泊的湘靈父女,此時的湘靈,已經(jīng)40歲了,但依然沒有結(jié)婚,父女二人,以賣唱為生。白居易痛斷肝腸,寫下了《逢舊》:我梳白發(fā)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應(yīng)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白居易53歲時,在杭州刺史任滿,返回京城的途中,特意繞道舊居,希望能找到湘靈,可惜,湘靈的舊居已經(jīng)換了主人,湘靈已經(jīng)不知所蹤。這段長達35年的癡戀,終于以未能有任何結(jié)果,而畫上了句號。
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湘靈,將永遠是白居易印象中,“娉婷十五勝天仙”的樣子。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只要明白了「四種涅槃」的法理,才能真正懂得了「應(yīng)無所住」的含義。
第一種涅槃,叫自性清凈涅槃。也叫性凈涅槃。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一切的眾生當下就示涅槃。眾生當下皆住在一整法界,這個法界你隨便地拿起一物,當下就是法身正藏!當下就是三身佛,法身、報身、化身為一體的三身。一個樹葉啊、一片云,這些東西當下 無非都是一心三藏,這叫自性清凈涅槃。一切的眾生過去示這種涅槃,現(xiàn)在示涅槃,將來還示涅槃。任何一法隨手取來皆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叫性凈涅槃。不管你是佛還是草,皆住在這一整法界。都是涅槃是一個本體,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承認不承認它都存在。你自己當下就是一個性凈涅槃,你就是阿彌陀、觀世音!一切眾生本來都具足了。因此呢你知道這第一個涅槃,性凈涅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解除你對死亡的恐懼!一切的眾生過去示涅槃,現(xiàn)在示涅槃,將來還示涅槃。我說的這個「示」涅槃這個示啊是表「示現(xiàn)」的那個「示」,大家記好!這是第一個涅槃,叫自性清凈涅槃!第二種涅槃,叫有余依涅槃。比如說佛當年十九歲出家,三十一歲成道,成道以后呢,他余下了這個肉團身來講法四十九年。這叫有余依涅槃!余這個肉團身,依靠這個肉團身來給大家講法;他自己已經(jīng)成佛了。
第三種叫無余依涅槃。佛當年是八十歲入滅,回歸大光明藏了!這個時候呢這個肉團不要了不需要了,沒有了肉身佛住世,這叫無余依涅槃。
第四種叫無住大涅槃。這個無住大涅槃就是講一心三藏!不住在空、也不住有、也不住中;但是呢它可以隨時現(xiàn)空、隨時現(xiàn)有、隨時現(xiàn)中;這叫無住大涅槃! 不住空、不住有、不住中流;這叫應(yīng)無所住,而無所不?。∫驗槲覀兊恼嫘姆怯?、非空啊,也非中啊,它是變現(xiàn)出來現(xiàn)空、現(xiàn)有、現(xiàn)中;而且它是即空、即有、即住、即一、即無量的;這就是圓滿成佛的這個境界。這是四種主要的涅槃。 那么大家會問?那小乘人,中乘人他們那個所謂的涅槃,是怎么樣的呢?小乘人、中乘人所證已經(jīng)證入了人我空;他是證入偏空的所謂的涅槃。其實呢,這是有漏的大家要.知道一下?!斗ㄈA經(jīng)》講,“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這里與「般若德」相對應(yīng)。禪宗以「空智」為般若,圓頓大法是「一心三智——空智、有智、中智」。境界現(xiàn)前的時候很快的一念——一切的萬法當下就是我,當下就是一個念,這就是「一切法空是」。這幾千年以來困惑著修行人——開口閉口「真佛無相」,那有相的是誰???「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怎么叫「真佛無相」???如果講「無相」,「性」也沒有了,《楞嚴經(jīng)》叫「一假一切假」。他就不懂得「實相」:第一,無相之相;第二,有相之相;第三,無相無不相之相。他把三相只說為一相(無相之相)可悲??!可悲!受持《法華經(jīng)》的人以如來之理,做如來之教,行如來之行,使得眾生成如來,是不是做「如來使」?這也是「開權(quán)顯實」。除了「如」還是「如」,大家皆從「如」而來。
佛不度人,唯人自度。迷惑是自己的問題,不要怨天尤人?!斗ㄈA經(jīng)》講“今世后世,如實知之”:有「今世后世」,就有十方萬法。你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就真實知道你的本來面目,叫「如實知之」。你的本來面目就是萬法,都是「我」一個念所變現(xiàn)。這些話要作為口頭禪,作為座右銘,時時提起觀照。
希望天下修行人都能遇到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guān)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祝諸位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心無所依夏日涼,愛有所歸冬日暖,是什么意思
心若沒有棲息地,到哪里都是流浪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幸福一定是自己喜歡的,而這種喜歡其實就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就像很多人有錢但不一定幸福,很多人沒錢,卻過的悠然自得。
心無所依夏日涼
意思就是心如果沒有任何依靠,心總是寒冷的,沒有任何歸屬感,就算是炎炎夏日,心里也是拔涼拔涼的,其實這前半句還是比較傷感的,突然想到了一首詩: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描述的大概就是這個場景吧,漂泊在外,無所依靠,心自然沒有依靠,一首涼涼送給自己。
愛有所歸冬日暖
當你心有所屬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就算是寒冷的冬季心里依然是暖暖的,這也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有愛,心就會有歸屬感。
也許有時你因為某件事心情不好,然后男神或者女神的一句安慰,可以讓你瞬間斗志昂揚,愛在,一切就都在,有愛的人是隱藏不住的,有愛的笑容可以溫暖整個世界。
【愿你,心有所屬,老有所依!】
“水至清則無魚”和“皆若空游無所依”矛盾了嗎?你怎么看
“水至清則魚”語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中,“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皆若空游無所依”,來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水至清則無魚,就是水太清了,魚就沒辦法生存。也就是說,無論是什么都不可能太清太純了,萬事都有不足的一方面,都有一定的瑕疵。也就是說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皆若空游無所依,這句話就是襯托水的清澈。就是水清澈見底,魚在水里好象在空中一樣,游來游去,看不到水的存在。這只是作者娛情于山水,喻意水清至純的手法。
這兩句話并不矛盾,各以表達的意思不是一樣的。水至清則無魚,是說在生存的環(huán)境中,太真了,沒有半點掩飾,就就沒有生存的機緣。而皆若空游無所依,是一種比喻水清的修辭手法。所以,兩者才不矛盾。
人應(yīng)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心”就是一切,物是有形有相的心,心是無形無相的物,是物是心,即心即物,無所謂住與不住!
“住”就是執(zhí)著于一時,一事,一處,無論著有、著空、著善、著我,都是著!
“不住”又是另一種執(zhí)著,還有是有著,仍有塵勞之相,不得自在!
“心”不住而住,住而不住,自然而然,本自其然!
有哪些句子真正觸及到你的心了
做人做事要量力而為,有個度有個定位。
有知識有能力的,用自身的本領(lǐng)去為國為民,傳遞正能量;弱勢群體要踏踏實實的積極進取,借助外力提升自我。
但無權(quán)無勢的人不能太利害,否則會被人利用,吃虧的永遠是無權(quán)無勢的人。
“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到底說的是什么?指引我們覺悟什么
讀了各位老師的說法,感覺受益匪淺。承蒙,說說自己的一點理解。望指正同修。
記不太清楚了,好像林肯說過,40歲的人應(yīng)該為長相負責。還有中國的古語,相由心生。我們每天要面對太多的事情,當然比恒河沙要少的多。但我們對待事情的情感,可能會變化的太多。比如處理一件事,當時心情不好,就會沒弄清楚兒采取拒絕,批評的態(tài)度。理解后,變成經(jīng)驗處理的輕慢態(tài)度。預(yù)想不可控的后果又會有恐懼的心理。總之,一件事可能引發(fā)我們千變?nèi)f化的情緒,隨之而來的是行為,表情,舉止,言談都會變化。無所住而生其心,我體會就是讓我如何看每件事,不要帶著情感去理解。而是盡量觀察,分析事情的本身。這就是為什么有拈花一笑。因為事情的相僅是觀察,解決問題的法,這些都是空的,因為他們都是無常。只有條件具備,就是緣具足才有事情。所以有所住,就是困惑與條件。
所以要想正在處理好,要無所住而生其心。
再說,心,菩提也好,明鏡臺也好,是先師們指引我們的比喻,就像論語沒有給仁下定義。
最深的體會無法用語言描述,語言描述有太多的局限。
不成熟的體會。見笑了。
有哪些戳痛你心的愛情句子
敢吃回頭草?死字倒過來怎么寫知道嗎?就是拿匕首插在人的身上, 人立馬歹了。好死歹活自個選吧。
有時候,人還不如身后的那堵墻可靠。這堵墻不倒的時候你可以挨可以賴,順勢滑下起立,只要無意外不刻意推翻,墻有時候真的比人好。
愛情是快樂的源泉,同時也是痛苦的根本。然而,生命的延續(xù)卻是發(fā)展內(nèi)心的感恩和平和,所以,珍惜擁有,快樂常在。
常常有人問:“什么是愛情?”青春歲月里的愛情是感傷美麗的,長大后會明白遇見怎樣的人便有怎樣的愛情。愛情是甜蜜、沉醉、哀傷和苦痛的共鳴,是大多數(shù)人窮其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答案。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答案 。我更愿意愛情是終成眷屬。 生活就像是大海,庸庸碌碌的人們各自浮沉,誰是誰的依靠?誰又能解誰的寂寥?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陸地,站穩(wěn)就好。愛多一次痛多一次,也得分手,醒過后不再回頭。愛多一次痛多一次,誰能忍受?一次痛苦已足夠。 愛情是快樂的源泉,同時也是痛苦的根本。然而,生命的延續(xù)卻是發(fā)展內(nèi)心的感恩和平和,所以,珍惜擁有,快樂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