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山院士過的名句
小小的名字有著大有學問,它寄托著父母的期望,蘊藏著深刻的內(nèi)涵,閃爍著民族的智慧,是窺探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
0【第1句】:名字里的大學問
我們的先民自古以來就講究給孩子取個“嘉名”。
屈原在《離騷》中就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币馑际钦f:我的父親考察了我的出生時間,就賜給我一個好名字——名叫“正則”,字叫“靈均”(屈原名“平”,字“原”,無凹凸為平,無凹凸且廣大曰原,正則和靈均則為二者的引申義)。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成人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字以表德”,故又稱“表字”或“表德”,舊小說里常常介紹某人“表德”叫什么,這個“表德”就是字。
名和字意思要相應(yīng),通常構(gòu)成同義關(guān)系、反義關(guān)系或相關(guān)關(guān)系。比如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字子淵,《說文解字》說:“淵,回水也?!睖Y就是回旋的水;又比如孔子的弟子曾點,字皙,《說文解字》說:“點,小黑也。 ”“皙,人色白也。 ”點和皙意思正好相反;又如唐代大文豪韓愈,字退之,“愈”是超過、勝過的意思,“退之”則是讓他謙虛退讓一點,這反映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同時“退之”二字又是有出典的,《論語·先進》說: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宋代的蘇軾(東坡),字子瞻,軾是車前的橫木,古代男子乘車一般都是 “立乘”,就是人站在車上,手扶著軾,可以往前看,所以蘇軾的字叫“子瞻”。他的弟弟蘇轍,字子由,由是經(jīng)過的意思,轍則是車輪碾過的軌跡,名和字也是相關(guān)的。而且軾和轍都從“車”旁,跟車有關(guān),兩人的字里面又都有一個“子”字(“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由此可見兄弟倆名、字之間關(guān)系之密切。
三國名人周瑜,字公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字子瑜。瑾和瑜都是美玉,名、字相應(yīng)。成語有 “懷瑾握瑜”、“如懷瑾瑜”,比喻人有佳子女。魯迅小說《藥》的主人公叫夏瑜,暗指“鑒湖女俠”秋瑾,夏和秋都是季節(jié)名,瑜和瑾是同義詞,堪稱匠心獨運。
古人的名和字各有其用,總的原則是:自稱己名是謙稱,稱人之字是尊稱。
《論語》中孔子自稱為“丘”,對弟子則稱名。比如《述而》篇:“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因為他名丘,字仲尼。 《先進》篇:“求,爾何如? ”“赤,爾何如? ”求是冉求,字子有;赤是公西赤,子子華。他倆都是孔子的學生,所以老師就直呼其名而不必稱字。
弟子對老師要自稱名,當著老師稱呼其他同學也稱名,《論語》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編集《論語》的人對孔門弟子一般都稱字,這是后人對前輩的尊稱,只有對曾子稱“子”不稱字,對有若也有一次稱“子”不稱字,稱“子”比稱字又高了一個規(guī)格,所以有人由此推想,《論語》是曾子和有若的門人所記的。
宋人筆記 《河南邵氏聞見后錄》說:“漢高祖?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奴耳。至張良,必字曰‘子房’而不敢名。 ”這表明了劉邦對張良的尊敬。
今人往往不了解古人用名和字的區(qū)別,以至于鬧了笑話。比如《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元直是徐庶的字??墒请娨晞≡谘葸@場戲的時候,徐庶對劉備自稱時卻一口一個 “元直”,翻開《三國演義》這一回,凡是電視劇里徐庶自稱“元直”的地方,原書都是“庶”。也許編劇覺得在電視劇里讓徐庶自稱“庶”觀眾可能看不懂,所以改成了兩個字的“元直”,殊不知,這一改卻違背了古人用名和字的原則,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
古人只有在特殊的場合才會自稱字,比如《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載:“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后。飛據(jù)水斷橋,瞠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張飛字益德(后來常寫作“翼德”,如《三國演義》),面對曹操的大軍,他以二十騎的弱兵大呼自己的字,說:“我是張益德!你們有膽的可過來跟我決一死戰(zhàn)! ”這是何等的豪壯!難怪敵軍都不敢近前了。
由于古人的名不可隨便稱呼,于是就有了避帝王、尊長名諱的習俗。避諱在舊時代可是一件大事,讀書人不小心犯了帝王或官長的諱,輕則丟官下獄,重則喪命滅族,這種慘劇史不絕書。還有避不勝避的家諱。
《紅樓夢》第二回 “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說到:冷子興告訴賈雨村,雨村所教的女弟子林黛玉的母親,“即榮府中 (賈)赦、 (賈)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時名喚賈敏”,雨村聽后不禁拍案笑道: “怪道這女學生讀至凡書中有 ‘敏’字,皆念作 ‘密’字,每每如是,寫字遇著 ‘敏’字,又減一二筆,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聽你說的,是為此無疑矣?!边@就是家諱——對尊長的名不能說,也不能寫,實在避不開的,要改變讀音來念,寫的時候要缺最后一筆兩筆不寫,以示避忌。
跟別人交往,先要了解他的家諱,以免不小心觸犯了,既得罪人,又顯得自己缺乏教養(yǎng)。其實,這種習俗的流風余韻直到今天還有殘存,比如有些傳統(tǒng)家庭給孩子起名不能跟家族中的長輩重字,講究的甚至連同音字也要避;在外謀生的孩子給家中寫信,信封上不能直接寫父母的名字,而要寫 “×××家中收”之類。
避諱有種種辦法,除了缺筆、空字等等之外,常用的一個辦法就是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比如漢高祖名叫劉邦,“邦”字就改用“國”字,以至于《詩經(jīng)》中的“邦風”都改成了“國風”,一直傳到今天,上海博物館藏的戰(zhàn)國楚竹書《孔子詩論》中一律稱作“邦風”,猶存其原貌。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世”字就改用“代”字,“民”則改用“人”,于是“三世”變成了“三代”,流傳至今,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把“民風”改成了“人風”,幸好這一改稱后來沒有被接受。
東漢明帝名叫劉莊,為了避諱,以“嚴”代“莊”,于是“莊周/莊子”被改稱為“嚴周/嚴子”,“莊光”(字子陵)被改為“嚴光”,遂使至今只知有嚴子陵(就是東漢光武帝的好友、隱居富春江畔不愿出仕的那位高士,至今浙江桐廬富春江邊猶有嚴子陵釣臺、子陵灘等遺跡),不知其原來是莊子陵。
漢文帝名叫劉恒,“恒”要改叫“?!?,“恒山”改稱為“常山”,連同音的月宮女神“姮娥”也改成了“嫦娥”,如今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嫦娥”原來本名叫“姮娥”了。漢景帝名叫劉啟,“啟封”就改叫做“開封”,也是一直沿用到今天。
歷史上這種例子不一而足。宋人筆記《籍川笑林》中記載了一則笑話:“五代時馮瀛王門客講 《道德經(jīng)》,首章有‘道可道,非常道’。門客見‘道’字是馮名,乃曰:‘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瘪T瀛王就是歷仕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稱官場“不倒翁”的馮道,門客為了避他的名諱,碰到“道”字統(tǒng)統(tǒng)來個“不敢說”,真是令人捧腹。
0【第2句】:“嘉名”中的寓意
隨著時代的變遷,今天的人已很少會同時擁有名和字了,一般都只有一個“名字”。不過取個好名字的愿望則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個美好的名字,至少會給人以一個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如何才能取個“嘉名”呢?好名字應(yīng)該符合下面一些條件:一是優(yōu)美,最好有點詩意;二是獨特,要避重名,不落俗套;三是好念,忌用怪字僻字;四是好聽,念起來有音樂美;五是易寫,筆畫不宜太多;六是易記,讓人一見難忘;七是有味,最好意蘊深長,耐人尋味。
現(xiàn)在重名太多,有時同一個單位或班級就有重名的,稱呼起來實在不方便。筆者還遇到過老師與學生同名的,上課的時候很尷尬。所以取名最好能避免重復。當然,中國人口那么多,要做到完全不重名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僅現(xiàn)代如此,古時也一樣。
北宋朱彧的 《萍州可談》里記載過一個趣聞:王安石晚年住在金陵,作過一首 《謝墩詩》: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yīng)墩姓尚隨公?!痹瓉硭〉牡胤秸菛|晉名相謝安的故地,其地有謝公墩。謝安字安石,王安石名安石 (字介甫),所以他說 “我名公字偶相同”。古人重名的也很多,我們今天取名也只能力求不要重得太多而已。
取名要追求獨特,但不能怪異。據(jù)報載,江西籍公民趙志榮得子,取名“趙C”,稱以 “C”開頭的英語單詞為數(shù)眾多,可使趙家人丁興旺,又說希望兒子把英語學好,且 “C”是英語單詞“中國”的首字母。這個名字夠獨特的,估計重名的概率很小,但是后來報戶口、做身份證卻都遇到了麻煩,因為這不像中國人的名字。我國的相關(guān)規(guī)定不允許在名字中出現(xiàn)外文字母。
還有的人為了避免重復,專挑字典里的冷僻字給孩子起名。筆者就碰到過兩個單名 “龑”的學生,這個 “龑”字估計很少有人念得出。實際上這個字是五代時南漢國的開國君主劉龑(yǎn)為自己造的字,就像武則天為自己的名造了個“曌”字一樣。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記載:劉龑初名巖,后改名為陟。建國后的第九年,有一條白龍出現(xiàn)在南宮三清殿,于是改元叫 “白龍”,又把自己的名改為龔,以應(yīng)龍現(xiàn)之祥。但是有一個胡僧告訴他說: “讖書上說: ‘滅劉氏者龔也。’”于是他就取 《周易》 “飛龍在天”之義造了一個 “龑”字,音“儼”,用作自己的名。這個皇帝的迷信和無聊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還有一個 “赟(yūn)”字也常常被用作人名,尤其是單名,男女皆有。這個字有文有武又有貝,意思是“美好”,真是一舉多得,堪稱“嘉名”了,可惜的是很少有人念得出。主編《漢語方言地圖集》的方言學家曹志耘教授,本名叫曹志赟,可能是因為覺得“赟”字太生僻,別人大都不會念,就自己改成了“耘”,志耘——志在耕耘,多好的名字!
名字是供人稱呼的,所以要易認、易念、易記,忌用冷僻字。像著名學者馬一浮先生的名字,就既簡單易記,又獨特新穎。還有一點也應(yīng)注意,就是最好不要用多音字,像王重民、潘重規(guī)、劉長卿、唐長孺這些名字,究竟是念zhòng還是念chóng,cháng還是zhǎng,有時真叫人無所適從。
此外還應(yīng)注意諧音問題,就是要避免讓人聯(lián)想到難聽的字眼。有些名字字面看起來挺不錯,用方言念也不成問題,但是一用普通話來念就不好聽了;還有些名字,用普通話念沒問題,可是一改成方言,就不雅了。
筆者曾經(jīng)歸納過古今人取名字的幾種常見類型,雖然不一定全面,但或可聊供年輕的父母們參考。
一曰經(jīng)典型。這是傳統(tǒng)社會里取名字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其好處是文化底蘊深厚,給人以典雅之感。比如毛澤東字潤之,澤應(yīng)該是行輩,東與潤之則名、字相應(yīng),典出《論語·憲問》:“子曰:‘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chǎn)潤色之。 ’”取最后一句的東和潤、之三字。
無獨有偶,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復旦大學已故教授朱東潤先生的字也是出自這句話。據(jù)說朱先生譜名屬“世”字輩,名世溱。 1906年(十一歲)入幼幼小學(初等小學)甲班,從汪民甫先生讀《左傳》,甚得汪先生器重,并蒙字以“東潤”。
毛澤東的兩個女兒李敏、李訥,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作家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典出《詩經(jīng)·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堯應(yīng)該也是行輩,名和字則取了“蔽芾甘棠”句的后三字。巴金是他的筆名。美學家王朝聞,顯然是出自《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
二曰寓意型。這也是常見的一種取名方式,就是在名字中寄寓了各種特定的含意。比如孔子給長子取名叫孔鯉,字伯魚。據(jù)說孔鯉出生的時候,正好國君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孔子覺得很光榮,于是就取了這個名和字。伯就是伯仲叔季的伯,指兄弟中排行最長的。鄧樸方的名字據(jù)說是劉伯承元帥給起的,取 “質(zhì)樸方正”之意。后來弟弟鄧質(zhì)方出生的時候,鄧小平說,這就不用再麻煩劉伯伯給取了,就叫質(zhì)方吧。
還有以出生地或出生時辰來命名的。比如清代樸學大師、嘉定人錢大昕,大概是生于早晨,因為昕是 “日將出”的意思 (見《說文解字》)?,F(xiàn)代名人叫寅初的有好幾位,比如馬寅初、董寅初,大概都是生于寅時初刻。
三曰時代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氣,這往往會在名字上留下烙印。比如東晉南北朝人取名喜歡用“之”字,翻開《晉書》《宋書》《世說新語》等古籍,叫“××之”的人是成串的,像顧愷之、王坦之、王彪之、張玄之、羊玄之、溫放之、袁悅之、祖沖之,等等。甚至有祖孫三代一路“之”下去的,比如王羲之的五個兒子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王徽之的兒子叫王楨之。
今人也有不少仿此格式起名的,如朱穆之、王忍之,等等。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人們還喜歡用佛教詞語取名,菩提、菩薩、羅漢、彌陀、文殊、師利、普賢、藥王、羅侯、羅云、迦葉等等,不一而足。為此,語言學大師呂叔湘先生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 《南北朝人名與佛教》??戳诉@些人名,令人不禁聯(lián)想起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此風至唐猶存,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不就是佛教人物嗎?自從基督教傳入中國,許多人的名字也顯露出宗教的色彩,比如民國時期的各界名人符保盧、馬約翰、洪煨蓮、趙蘿蕤等等,正如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在 《語言與文化》中所說:“即使你沒看見過他們本人,單從他們的命名,就可以推知他們是曾經(jīng)受過洗禮的人物。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人們常常用道、德、仁、義、忠、孝、禮、智、誠、信、儒、卿一類的字來取名,臺灣地區(qū)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tǒng)。上世紀50年代叫建國、建軍、解放、強國、國強、勝利、援朝、躍進、紅旗一類名字的特多。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放眼四海,胸懷全球,仰望星空,豪情滿懷,名字也越起越大,亞洲、世界、天宇、宇宙、宇航、航宇等充滿時代氣息的名字層出不窮,還有叫雨果的,公然把世界級文豪的大名也“拿來”了。甚至有非復姓而取日本式的四個字的名字的,也不鮮見。真是百花齊放,琳瑯滿目,無不帶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四曰巧妙型。著名學者金克木,歷史地理學泰斗陳橋驛,畫家關(guān)山月,作家茅盾、馬識途、路遙,詞作家閻肅,中科院院士鐘南山,等等,都屬于巧妙型。更有妙者:夏商周、周秦漢——三個相連的朝代名;丁壬癸——十個天干中的三個;錢鐘書——一輩子鐘情于書;父親叫陳詩經(jīng),女兒叫張楚辭……令人嘆絕!
五曰家族型。這在傳統(tǒng)社會里是常見的一種取名類型。著名的如圣人孔子和亞圣孟子后人的行輩。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 (清代避帝諱,弘改為宏,胤改為衍),供起名用。后經(jīng)明崇禎、清乾隆和民國八年三次添補,接以如下四十個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目前在世的大概以慶、繁、祥、令四輩為多,迄今已知的最小輩分是“欽”字輩。以前一些較大的姓氏往往都有自己的行輩用字,一看就能知道某人是屬于哪一輩的。此風俗在海外華人社團往往還被較好地保留著。
六曰隨機型。搜索枯腸仍然想不出合適的名字的時候,人們有時會把給孩子取名的特權(quán)委托給冥冥之中的隨機性。比如北大教授、語言學家蔣紹愚先生的孫子叫蔣文淵,據(jù)說是蔣先生閉著眼睛隨手在書架上抽一本書決定的,抽到的剛好是文淵閣 《四庫全書》,那就叫 “文淵”吧。
◎本文原載于《解放日報》(作者汪維輝,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圖源網(wǎng)絡(luò),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
鐘南山院士宣布流感病毒毒株查清了,接種疫苗真的有用嗎
疫苗當然管用啦,但是不是全部流感病毒都能靠疫苗的。畢竟病毒變異特別快,這次是甲流,下次可能就是更厲害的丙流,丁流,你打了甲流就不管用,但是,即使得了病,癥狀也會比較輕。如果流行的還是甲流,你就不用害怕了,病毒就找不上你了。所以,未雨綢繆,也應(yīng)該打疫苗,尤其是抵抗力低的老年人和小孩子。打一針管一年。
黃巢寫過什么流傳千古的詩詞名句
黃巢流傳于后世的詩總共有三首,最著名的一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一說,相信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出自黃巢這個“反賊”啊。
其實,我最佩服的還真不是這一句,《題菊花》中“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才是真有氣勢,本來,這菊花就是九月重陽前后才開的,可黃巢偏偏要向天理和自然挑戰(zhàn),今后我要是當了主宰春天之神,非要把這一現(xiàn)象改過來,命令菊花同桃花一樣在春天開放,看看,這得有多狂妄,但從另一個側(cè)面來說,也反映出黃巢敢于向威權(quán)挑戰(zhàn)的宏偉氣魄,與孫悟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倒有幾分相似。而事實證明,黃巢也確實實現(xiàn)了他的夢想,只不過自然規(guī)律說說而已,任誰也改變不了,但他卻建立了大齊政權(quán),并在長安稱帝,直接動搖了唐朝統(tǒng)治,加速了唐朝滅亡。
雖然黃巢的最終結(jié)局是敗亡自殺,但其敢于抗爭的精神和氣概,卻為后人稱頌,完全對得住“沖天大將軍”這個稱號。
黃巢留下的三首詩,前兩首都是借花言志,充滿“反意”。
【第1句】:《不第后賦菊(詠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第2句】:《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第3句】:《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有多少院士獲得過諾貝爾獎
國內(nèi)應(yīng)該是沒有!我國本土產(chǎn)的諾貝爾大獎獲得者僅有兩人:一個是莫言(文學),另外一個就是屠呦呦(自然科學),可惜兩人目前都不是院士。有人笑言“院士與諾貝爾獎是絕緣的”,拿了院士就得不了諾貝爾獎,得了諾貝爾獎的人堅決叫他(她)當不成院士!
諾貝爾獎,有滯后性,一位科學家獲得了真正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的原創(chuàng)性科研成果,你就可能在未來幾十年里會獲獎。如果依靠弄虛作假,發(fā)了很多文章,也獲得了不少國內(nèi)大獎,通過這些文章和國內(nèi)頭銜,即便獲得再多院士頭銜,也不可能獲得諾獎。
為什么中國沒有院士得過諾貝獎呢
我們的院士是評出來的,而不是靠研究成果積累出來的,而諾獎不是評出來的,而是研究成果比出來的!看看尊敬的屠呦呦科學家,就什么都清楚啦!估計把葫蘆絲拿倒的有許多吧?看看現(xiàn)在特級教師現(xiàn)象,90年代以前,我們只看到特級教師被任命為校長,沒見到校長評特級教師的現(xiàn)象!我所在的城市為省會,一中的老校長,有一項規(guī)定:任何校級領(lǐng)導不允許和老師爭評特級教師,深得學校老師及同行們的尊敬!可現(xiàn)在呢?有的校長沒進過課堂,但評特級教師非常積極,評正高級教師更是原形畢露!真是恬不知恥!
科比曾經(jīng)說過哪些名句
科比,NBA歷史上最偉大的球星之一,1996年被夏洛特黃蜂對選中,然后一直效力與洛杉磯湖人隊。在NBA職業(yè)生涯中榮譽無數(shù),入選名人堂是遲早的事。科比也是唯一一個同事獲得奧斯卡獎和NBA總冠軍的人。他的傳奇人生令人敬畏,他的曼巴精神值得學習。
科比年輕的時候是出了名的固執(zhí),即使是投十次三分球都不進,但是他還會選擇繼續(xù)投。在賽場上他沒有怕過誰,他和很多球員噴過垃圾話,其中很多都是一些經(jīng)典句子,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一些。
總有人會贏,為什么不是我。
當年科比被采訪的時候說出了一句非常有斗志的名言,總有人會贏,為什么不是我?科比從一開始就保持著永不服輸?shù)木瘛?/p>
第二名意味著是最大的輸家。
科比在2008年總決賽失利后對媒體說出了一句令人佩服的話,的確第二名是最大的輸家,因為原本可以贏但卻贏不了,對科比來說贏球是比賽的唯一目標,輸球?qū)σ运麃碚f是不可原諒的,這種對勝利的渴望不斷激烈他去贏得比賽。
為了取得比賽的勝利,要我做什么都能可以,不管是坐在板凳席上給隊友遞毛巾遞水,還是上場執(zhí)行致勝一投。
科比在NBA是出了名的狂人,不管在賽場上還是賽場內(nèi),他對人生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容不下一點瑕疵。賽場上只要能夠拿下比賽,要他做什么都可以,哪怕是遞毛巾或是遞水,這種目標堅定的心態(tài),也讓他或者了更多人的尊重與佩服。
關(guān)于科比的名言還有好多,就不一一細說了!
作者:每日侃一球,原創(chuàng)。
醫(yī)學院士鐘南山發(fā)表文章,預測三月份流感可能卷土重來,這種情況你怎么看
醫(yī)學院士鐘南山解讀預測,乙型流感變異病毒,三月份卷土重來,我覺得是可信的。
一 首先我們要做好預防工作,一些年老體弱和兒童,盡可能的注射乙型流感病毒疫苗(三價)。一般要在流感爆發(fā)前兩周注射。
二 鍛煉身體,增強自身的抵抗力,遠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