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夢想、標榜自我的背后-人生
在墨西哥的一座小鎮(zhèn)上,住著一個熱愛音樂的小男孩米蓋爾。然而,米蓋爾的家人卻視音樂為瘟疫,逼著米蓋爾繼承祖業(yè)做一名鞋匠。
米蓋爾暗暗崇拜著音樂巨星“歌神”,偷偷地做了一把簡陋的吉他,藏在自己的小屋里。鎮(zhèn)子舉辦音樂比賽,米蓋爾拿著吉他去參賽,卻被痛恨音樂的祖母發(fā)現(xiàn),把吉他摔了個粉碎。米蓋爾在亡靈節(jié)的深夜憤然離家,準備去墓地里偷一把吉他……
劇情發(fā)展至此,要是按照國內(nèi)盛行的套路,你一定會猜:小男孩米蓋爾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追尋自己的夢想,歷盡千難萬險,終于成為音樂家,并且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這畢竟是一部給孩子看的電影,不必過于現(xiàn)實。
看看寫給青年人的暢銷書,不是都說“不要讓任何人偷走你的夢”“不要把全世界都放在你自己肩上”嗎?要“把生活過成你想要的樣子”,不然怎么能“做最好的自己”?
然而,這部迪斯尼動畫片《尋夢環(huán)游記》里的故事是如何發(fā)展的呢?
小男孩米蓋爾在墓地偷吉他,誤打誤撞地來到了亡靈的世界(陰間),在那里遇到了亡故的家人,也遇到了去世的偶像“歌神”。米蓋爾還在陰間參加了一場盛大的歌唱比賽,并且得到了“歌神”的關(guān)注和喜愛……
然而,在故事結(jié)尾,回到人間的米蓋爾并沒有成為歌星。他只是解開了謎團,消除了誤解,挽救了親人之間的愛。當然,也順便化解了家人對音樂的仇恨。歷險帶給米蓋爾的并非夢想,而是頓悟:親人永遠不該被拋棄和遺忘。
當然,米蓋爾也發(fā)現(xiàn),他一直崇拜的“歌神”其實是一個惡棍。惡在何處?他為了追求夢想不擇手段。他還發(fā)現(xiàn),家人的勸誡不無道理:夢想也許是自私和虛幻的,親人的愛才是最珍貴的。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起曾經(jīng)看過的一部國產(chǎn)青春勵志片。在那部電影里也有一個“惡棍”,他不是“歌神”,而是某高中的一名班主任。男主角不畏班主任的“淫威”,帶領(lǐng)同學們和班主任作對,瀟灑得仿佛是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
然而,“邪惡”的班主任只不過是在兢兢業(yè)業(yè)地逼學生們讀書,為此廢寢忘食。電影里的班主任和家長都被丑化成專門扼殺青春的惡魔。“英雄”男主角最終放棄高考,跟著一群嬉皮士打扮的社會青年去遠方追求夢想,10年后照樣實現(xiàn)了理想。當年的荒唐自然不礙事,荒唐轉(zhuǎn)眼變成了時尚。
我心中一陣茫然,好像乾坤顛倒了。
歌頌親情和家庭,歌頌為了愛而付出,難道不是東方文明自古的主題?唯利是圖的西方社會反倒教育孩子們,為了夢想放棄親人是自私的,放棄道德是邪惡的,最終必將自食其果。
好萊塢當然不是活雷鋒。他們心里清楚,雖然電影是拍給孩子看的,電影票卻是家長掏錢買的。家長的眼睛是雪亮的,電影當然不能教唆孩子背叛家長。但中國的作者似乎并不擔心這一點。看看我們的青春?。撼u、作弊、捉弄老師,還有流產(chǎn)……只不過是“青春”的符號,輕松說一句“荒唐”便作罷。
然后呢?荒唐的后果呢?似乎沒有什么不良后果。反正10年后大家都是人生贏家。
現(xiàn)實果真如此嗎?
再看那些勵志書,輕易就能抓出關(guān)鍵詞:你的、你想要的、最好的自己……
難道一個人所應(yīng)關(guān)注的就只有自己?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成功、自己的未來……“自己”二字了得!一切都該為自己服務(wù),即便眼前要學習察言觀色、討好別人,也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長遠目標。
然而,家長似乎也并不反對。
千萬別吃虧、別讓別人占了便宜、別落在別人后面、別輸在起跑線上……這些何嘗不是家長的座右銘?特別是在最近的某些熱點新聞后面,很多家長都評論道:“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怎么保護自己?首先是不要多管閑事。”
也許有人會說:“這有什么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人性。”
沒錯。人當然該為自己而活,然而“自己”到底包含了什么?是名利、享樂和權(quán)力,還是自尊、自愛和內(nèi)心的平靜?“為己而活”或許確實是人之本性,但這個“己”字的內(nèi)涵是社會定義的。社會能使排隊成為令人榮耀的美德,也能使其成為令人難堪的循規(guī)蹈矩的行為。第一次加塞的人往往心存愧疚,這或許才是本性;但見到別人也加塞,這份愧疚也就淡了;若見別人因加塞而得到了好處,那他就像受到了鼓勵;當聽到眾人說“按規(guī)矩排隊的都是窩囊廢”時,那他簡直要為自己加塞而揚揚自得了。
因此,“精英”們不停地通過電影和書告訴年輕人:“作弊沒什么,輟學沒什么,流產(chǎn)也沒什么,這些只不過是青春的符號;要堅持做自己,要讓自己贏,要做你想做的,拿到你想要的!落在后頭的都是懶漢、笨蛋、傻瓜!”
然后呢?
大家都變成“歌神”?或者至少在心里憧憬著、羨慕著、嫉妒著,哭著、喊著想要變成“歌神”?
然而,有多少人真的是因為熱愛音樂才要變成“歌神”?
至少我知道某些所謂的青春導師并不是。因為我曾聽他們在私底下說過:“想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寫什么才能火!”
我還聽他們說過:“寫書當然就是為了暢銷!如果不為了暢銷,那為什么要把書寫出來、印出來?”
他們忘了,老祖宗發(fā)明竹簡刻字,為的并不是暢銷,而是要把人的思想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人類最有價值的并非名利,而是思想。
然而我們的年輕人看慣了青春片,讀慣了勵志書,潛移默化地領(lǐng)會了“精英”們的意思,恐怕也就不再稀罕這些思想了,甚至連口口聲聲追求著的“自我”和“個性”也都沒有了。
因為他們意識不到,自我并不是自私,個性也并不是任性。
自我是擁有自己獨特的喜好,并不因外界影響而輕易改變。比如我不喜歡吃羊肉,即便別人都喜歡吃羊肉,吃羊肉被認為時尚而且有品位,我還是不喜歡吃羊肉,這就是自我;當大家聚餐時,因為我不喜歡吃羊肉,我就不許羊肉在桌子上出現(xiàn),這就叫自私。我喜歡音樂,即便家人反對,我還是堅持喜歡音樂,這是自我;我喜歡音樂,我不顧家人的感受,拋妻棄子離家出走去做一名流浪歌手,這就是自私。在自我和自私之間,是有一條界線的。
然而,在把別人的反饋看作成功標準的社會里,并沒有個性和自我的容身之地。有的只不過是偽裝成個性的任性,和打著自我旗號的自私。我熱愛音樂、熱愛電影、熱愛文學……說到底,是我熱愛當歌星、當電影明星、當作家的回報。我想發(fā)財,我想出名,我想讓你們羨慕、嫉妒、恨。
再回到《尋夢環(huán)游記》。小男孩米蓋爾的音樂夢想到底是什么并不確切,但那位偶像“歌神”卻再明白不過。“歌神”的夢想并非音樂,而是追名逐利,為此他不擇手段。
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會帶他去看這樣的電影,多看幾遍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