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商業(yè)是最大的慈善-社會
紐約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威廉·伊斯特利曾經在世界銀行工作了16年,擔任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要知道,世界銀行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銀行,而是國際扶貧機構,其宗旨是給世界上的貧窮國家提供援助,幫助那里的人民脫貧致富。
對于這個扶貧組織的業(yè)績,伊斯特利寫過一本書——《白人的負擔》。他在書里說,在非洲,如果每個兒童能拿到12美分打上一針疫苗,死于瘧疾的人數就會減少一半。但過去50年,西方對非洲的援助高達2。3萬億美元,卻沒做到這一點。
然而,伊斯特利接著說,就在2005年7月16日這一天,英美兩國卻把900萬冊《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送到了讀者手里。伊斯特利問道:從來也沒有什么《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馬歇爾計劃,這只是一項娛樂活動,英美兩個國家卻非常有效率地做成了;而救助非洲兒童這么嚴肅的事情,效率卻非常低下,原因在哪兒呢?
不能說世界銀行官員缺乏愛心,把事情辦砸了;更不能說英美出版商的愛心特別大,把事情辦得很有效率。人的愛心其實差不太多。事實上,原因不在于愛心的大小,而在于行善與商業(yè)這兩種模式之間存在本質的區(qū)別。
在實踐中,至少會有4個方面的原因讓行善扶貧難見成效。
1。缺乏反饋機制。最重要的一點,是市場有很好的反饋機制,而扶貧行善則沒有。
比如在市場上,一碗牛肉面10元錢,顧客吃完后有兩個選擇:下一次繼續(xù)吃,或者不再光顧??吹筋櫩碗x開后,作為商人,也有兩個選擇:要么提高質量,要么降低成本,否則生意就沒法做下去。但是,慈善事業(yè)沒有這樣的反饋機制。白送一碗牛肉面,不管質量如何,肯定有人會要。下一碗還是白送,要不要?一般人都會說,還要。但做慈善的人并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
在商業(yè)領域,很容易挑選出誰是善于經商的人,因為標準非常明確:有10個人,給每個人2萬元出去做生意,半年之后回來,只要看一看每個人賺了多少錢,就能夠判斷出誰是會做生意的人。
反過來,如果給10個人每人2萬元去做善事。半年之后回來,沒有什么明確的標準能判斷誰是最會做善事的人。
2。委托代理問題。許多負責具體行善事宜的人,由于花的不是自己的錢,認真程度就會大打折扣。
3。所托非人問題。
4。養(yǎng)懶漢效應。持續(xù)的扶貧會造成人們的依賴,增加人們的惰性,人們不愿意自己去努力,也不愿意再去奮斗。相反,人們努力的不是力爭上游,而是力爭下游,爭取的是怎么才能保住貧困地區(qū)的稱號,怎么才能持續(xù)獲得援助。
由于存在上述幾個問題,行善扶貧的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無法實現預期目標。而商業(yè)行為,由于市場機制協(xié)調和鼓勵人們分工合作,大幅、持續(xù)而且高效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環(huán)顧周遭,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都依靠商業(yè)支撐,商業(yè)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曾經躥紅的“共享經濟”,也離不開背后的資本支撐,原本的順風車還有過順路免費的項目,但是久而久之,市場上還是只留下了“專職司機”。
從這個角度來看,商業(yè)才是最大的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