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萬歲-社會
魯迅在《阿Q正傳》中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人物,他懦弱、自私、愚昧、狡猾,常以“精神勝利法”,即心理調節(jié)和自我暗示來獲得心態(tài)的平衡。他后來被人當作了中國人的劣根性的代表。今天,“阿Q精神”已經(jīng)家喻戶曉,完全變成一個帶負面意思的概念。其實,阿Q形象能在中國廣泛地流傳,并成為大眾嘲笑的對象,這正反映了國人的民族性格。
中國人是一個比較不快樂的民族,傾向于悲觀、憂慮,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我們需要了解中國的歷程,才比較能理解此民族性格的形成。世世代代衍生于華夏大地的中華民族,處于一個極其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口過剩、自然資源緊缺,走過了多災多難的歷史,飽受戰(zhàn)爭、疾病、饑荒、動亂等社會性大動亂。古代多次經(jīng)歷過人口的銳減,那是生存斗爭的殘酷表現(xiàn)形式,也是大自然以其固有法則重建起人口與資源的平衡。中華民族在這樣一個歷史環(huán)境中形成她的性格,帶有很大的悲觀性。只要把中西文化相比較,我們就會注意到差別了:中國人慣用激將法,而西方人則著重于正面鼓勵;中國人強調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而西方人更提倡積極思維。其實,西方文化中才包含著“阿Q精神”的深厚底蘊,西方人也善于用精神勝利法來達到心態(tài)的平衡。我們來看一下類同于阿Q的思維方式吧:
幸福不在于你是誰或擁有什么,完全在于你如何去想。(戴爾·卡耐基)。
除了相信自己的美麗外,沒有其他什么能使一個女人更為漂亮。(索菲亞·羅蘭)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燒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也要感謝上帝,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手指頭扎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多虧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依此類推,朋友,照著我的勸告去做吧,你的生活會歡樂無窮。(契訶夫)
若是生活在西方文化中,就會無時無刻地觀察到阿Q精神的痕跡。其實,這種精神勝利法,其核心就是西方文化中常見的積極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