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孤獨,我只是想和自己在一起-社會
最近看到央視拍的紀(jì)錄片《零零后》第四集《一一的世界》時,一個叫一一的小女孩,和我一樣,喜歡一個人玩,一個人看書,一個人吃飯,也很慢。她3歲的時候,幼兒園老師問她:“你不需要朋友嗎?你不想跟他們玩嗎?”她竟然回復(fù):“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你選擇找一個朋友,我選擇一個人獨處,這有什么問題嗎?”
獨處是一種很難得的精神。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里,有一段特別經(jīng)典的表述: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獨處而不是孤獨,一個人喜歡獨處并不是孤獨的!
人的內(nèi)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它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借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躍起來。正是由于內(nèi)在的空虛,他們才追求五花八門的社交、娛樂和奢侈;而這些東西把許多人引入窮奢極欲,然后以痛苦告終……
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首先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tài),追求寧靜和閑暇,爭取得到一種安靜、簡樸和盡量不受騷擾的生活。因為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因為在獨處的時候,每個人都只能返求于自身,這個人的自身具備就會暴露無遺。
獨處并不是孤獨,這個道理叔本華說得最為透徹,一一表述得最為直接,而我沒有這樣的勇氣。因為我深深知道,獨處會被人貼上“不合群”的標(biāo)簽,而那種標(biāo)簽,在人群中,會讓我們顯得特別不自在。
承認(rèn)自己喜歡獨處,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張愛玲。
1969年,張愛玲四處尋找工作機(jī)會,她的朋友莊信正打算從加州大學(xué)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離職,去南加州大學(xué)任教,他推薦張愛玲接替自己在伯克利分校的職位。
一到伯克利分校,張愛玲給所有人的印象是,一件旗袍,或灰色,或紫色,或淡青。秋風(fēng)乍起的日子,她披一條寬而厚的披肩,高傲的身段在廊道里匆匆走過,從不主動和人打招呼,即使遇到同事,要么目不斜視,要么目光射向墻壁和天花板,要么看著自己高跟鞋的足尖走路,“只聞窸窸窣窣一陣腳步聲,廊里留下似有似無的淡淡粉香”。
為了逃避和人打交道的麻煩,張愛玲經(jīng)常黃昏時才去學(xué)校,獨自在辦公室熬夜加班。她的這種行為引起了同事的不滿,為什么她可以白天不來上班?晚上加班豈不是浪費公共資源?漸漸地,流言四起,張愛玲自己說在伯克利“是非很多”。
兩年后,張愛玲沒能續(xù)約合同,丟掉了這份工作。
在《一一的世界》中,那個小姑娘勇敢地說出,每個人都有獨處的權(quán)利,我們并不孤獨,只是享受和自己在一起的每個時刻。在長大之后,一一也漸漸找到了朋友,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刻,但她也說:“只是獨處的時間變少了,變奢侈了,我還是很喜歡一個人獨處。”
也許,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打開手機(jī),不停地刷朋友圈和微博,上傳照片,更新動態(tài)。也許,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上班和同事聊天,下班找朋友泡吧。我們害怕夜晚,害怕假期,害怕一個人待著。如果真的害怕,那就去找朋友吧。但如果享受獨處,其實也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比如,我喜歡一個人旅行,可以享受絕對的自由,想在一個地方待多久都行,不用起早貪黑,不用遷就別人的時間。在陌生的城市,看陌生的風(fēng)景,聽陌生人講話,還有比這更有意思的事情嗎?
是的,我喜歡獨處,只是因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