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散記-幽默故事
我們像是詩篇散失的一行詩句,永遠感到它和其他詩行是押韻的,必須找到它們,否則它就完不成它自己的使命。這種對尚未達到的境界的追求,便是人心里最偉大的沖動,它促成了人的一切最佳創(chuàng)作。人似乎深切地感覺到在其生存的根子上有一層隔閡,他吶喊著要求引導他越過隔閡、走向融洽團結;人也明白,能把他引導到一種終極之愛的,無非是愛。
昨夜北風鋒利如鋼刀之刃,攤販們用樹枝樹葉臨時搭了些棲息的棚子。盡管棚子簡陋,當其時,卻是他們最重要的必需品。然而,今天早晨,天還沒亮,我們聽見他們吆喝他們的公牛,從樹底下拉出他們吱吱嘎嘎作響的車子。現(xiàn)在,對他們來說,緊迫而重要的是離開這些棚子了。
我們的意志與愛情合為一體的時候便臻于完美的境界,因為只有愛情才是真正的自由,這自由不在于否定約束。它自動接受約束,因為約束并不捆綁自由,只不過衡量自由的實際情況。不贊成奴役,要停止這種勞役,然而自由就存在于勞動服務之中。
一位盂加拉鄉(xiāng)村詩人說:“在愛情里,結局既非痛苦,又非快樂,卻只有愛情,愛情在約束你時給你自由,因為愛情便是有所結合。”
真正理解一首詩所需要的良好的審美趣味,來自按照想象力所見到的統(tǒng)一體的幻象。在我們對人生的領會方面,信念也有同樣的功能。它是視覺的精神器官,它使我們在其實只見到部分時得以本能地認識到整體的幻象。懷疑論者也許嘲笑這種幻象是精神錯亂所產生的一種幻覺,他們也許挑選些事實,把它們羅列出來,用以非難這種幻覺,然而信念從來不懷疑它自己對內在真理的直接的心領神會。內在真理約束人、造就人、治愈人,引導人走向圓滿的理想。信念便是存在于我們身心之中的,對于傳遍一切的“是”的聲音的自然而然的響應,因而它是人的生活里一切創(chuàng)造性力量最偉大的。它不僅是被動地認可真理,而且一直積極努力,以達到同和平、善、愛的團結等互相和諧的境界。和平存在于宇宙中真理的節(jié)奏里,善存在于社會中結合的節(jié)奏里,而愛的團結,存在于靈魂中自我實現(xiàn)的節(jié)奏里。僅僅是這樣一種節(jié)奏里的無數(shù)破綻,盡管是事實,在一個有信念的人看來,卻不足以證明這種節(jié)奏是不現(xiàn)實的,正如在音樂家看來,刺耳的曲調和聲音等普遍存在的事實,不足以否定音樂的真理。這等事只不過召喚他鼓足干勁去修補破綻,建立起同真理相和諧的境界。
東方破曉,白晝像個蓓蕾突破花苞、綻放為花朵。然而,如果這個事實只屬于事物的外在世界,我們又怎么能找到門戶進入這種境界呢?這是我們的意識的天空里的一次日出,這是我們的生活里的一個新的創(chuàng)造,鮮花初放。
張開你的眼睛瞧瞧吧,就像一支活的長笛感受音樂的氣息吹徹它的全身那樣,感受領略這個世界吧。在你的生存的壯麗中與晨光相會吧,你在那兒是同它合為一體的。然而,如果你坐在那兒把臉轉了過去,你就是在造化的并不分割的領域里設置了分隔的柵欄,而那個領域本是事物與創(chuàng)造性的意識相會的地方。
有的人對生命所抱的觀念是靜止的,他們盼望死后繼續(xù)存在下去,只不過因為他們祈求的是永生而不是完美,他們喜歡想象他們所習慣的事物會永遠持久不衰。他們在心靈里,把他們自己,跟他們的固定不變的環(huán)境,跟他們攢積起來的任何東西,完全打成一片了,要他們丟下這些東西,就是要他們的生命。他們忘記了生存的真正意義就是超生,這就是永遠生長得超越它本身,更上一層樓。果實依附著莖,果皮依附著果肉,果肉依附著種子,是因為果實還沒有成熟,還沒有準備好進一步的生長過程。果實的外層和內核還沒有區(qū)分開來,它只是以其堅韌性證明其生命。然而,種子成熟的時候,它對周圍環(huán)境的依附便放松了,果肉香了,甜了,超脫了,奉獻給需要它的眾鳥了。鳥兒啄它,損害不了它,風暴把它刮下來,甩在塵土里,也毀滅不了它。它以它的合棄,證實了它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