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照向何處?-哲理故事
唐朝南岳懷讓禪師的入室弟子有六大神駒,分別是南岳常浩、南岳智達(dá)、南岳坦然、潮州神照、揚州嚴(yán)峻和馬祖道一。六祖惠能大師曾對懷讓禪師說:“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后來,馬祖道一創(chuàng)叢林,以安置禪宗僧人,從此禪僧無須再寄居于律院。
當(dāng)年,懷讓禪師對這六位弟子分別印可(佛家謂經(jīng)印證而認(rèn)可):常浩得眉,因為威儀俱足;智達(dá)得眼,因為善于抉擇;坦然得耳,因為擅長聽理;神照得鼻,因為懂得識別根塵虛妄;嚴(yán)峻得舌,因為辯才無礙;道一得心,因為深契佛法大義。
懷讓禪師曾向他們六人開示:“一切法皆從心生,既然心無所生,法便不能存在。若了達(dá)心地法門,所作一切自然無所障礙。若不是遇到上等根器(指人的本性),一開口便錯。”
有禪僧問:“如鏡子鑄像,像成了之后,那鏡子還有功用嗎?鏡子里的像,會永遠(yuǎn)不變嗎?”
懷讓禪師回答:“你小時候的相貌,經(jīng)過了青年、老年,鏡中的像不都有變化嗎?”
僧人不能意會,再問:“像成了以后,鏡子還有功用嗎?”
懷讓禪師無奈地說:“鏡子雖然無相,但世間所有諸相,面對鏡子,也無所不相。”
玉泉神秀大師曾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吾人的心就是一面明鏡,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隨著心中的生滅、分別而轉(zhuǎn)換。
佛說:一切法,無不由心而起生滅。
明鏡的特點在于,你是什么長相,它當(dāng)即反映本來面目,讓你懂得無相,而鏡子本身卻平靜不起分別。有相則顯,無相則滅,世間萬法緣起,生生滅滅,就如一面鏡子,這也就是“心如明鏡臺”之謂了。
哲理:心顯萬物之象,相變心不變;無心無相,相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