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的境界-熱讀
北魏歷史上有個著名的“不倒翁”高允,他經(jīng)歷過五代君王,能創(chuàng)造這個紀錄,除了因為歷代君王的器重與喜愛,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他足夠長壽。高允信佛,他曾樂觀地估計自己會有百歲的壽命,結(jié)果活到了98歲?;仡櫵囊簧?,他的長壽絕不是因為佛祖保佑,或是他研制出了獨一無二的養(yǎng)生秘方,而是他生性豁達,總是把別人放在前頭,而從不掛念自己,是個典型的利他主義者。
有一天文成帝召開朝會,發(fā)現(xiàn)著作郎高允已經(jīng)27年沒升過職,他本人居然從未提過這方面的要求,不由得大為感慨。他說:“你們這些人雖然每天手拿刀槍弓箭,在我一旁侍候,然后觀察我高興的時候向我乞求官職,這不過是站立的功勞,卻得到封王封侯。高允用一支筆輔佐國家,他的部下已經(jīng)有一百多人都官至刺史了,他卻一直在做郎官,難道你們自己不感到羞愧嗎?”
大臣們聽了面面相覷,沒敢吱聲。這時司徒陸麗上前稟告說:“陛下教訓的是,高允雖然沒少受皇上的恩寵,但家中貧苦,妻子兒女沒有家產(chǎn)。”
文成帝大為驚訝,馬上起駕,親自到高允家察看。
進得高允家的大門,只見院落荒疏,僅有草屋數(shù)間。屋里炕上的被褥都是用麻布做成。家人穿的都是用舊棉絮做的棉袍。廚房里只有食鹽和青菜。文成帝看過,不住嘆息:“古人的清貧也不至于到這步田地??!”他招手讓高允過來,詢問原因。原來北魏的官吏都沒有工資,他們的生活主要靠皇帝的賞賜,或者經(jīng)營些田產(chǎn)取得收入。高允當年隨太武帝南征北戰(zhàn),立下不少功勞,得到的賞賜無數(shù),但都被他分給手下的士兵了,他自己則過得非常窘迫,以致有時無米下鍋,只好經(jīng)常讓兒子們上山打柴采菜,以補貼家用,維持生活。
文成帝深受觸動,當即下令賞給高允絹帛500匹,谷米1000斛,任命他的長子高忱為綏遠將軍、長樂太守。高允三番五次地上表推辭,稱其不能當此大用,文成帝態(tài)度堅決,不予批準。
照說人要上了年紀,往往都愛考慮養(yǎng)老無憂和為子孫留點看得過眼的遺產(chǎn),這些對高允來說都是易如反掌的事,但他卻越發(fā)視富貴如云煙,依然一如既往地堅持有飯大家吃,有酒大家喝。孝文帝曾專門為高允頒布一道詔書,說:“高允年逾古稀,但家貧無儲。命令主管宮廷音樂的太樂署,抽調(diào)10名演奏弦樂器和竹管樂器的藝人,每隔五天到高允家中演奏一次,使他心情愉悅。”不久又下詔令每天早晚為高允供應飲食,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贈送給他牛肉和美酒,每年的春秋兩季贈送給他各種山珍海味,還要按月發(fā)給衣服絲綿和綢緞。高允十分高興,留下鼓樂,因為他特別喜歡聽音樂,其余的賞賜又全部發(fā)給了親屬和故舊。
98歲那年,高允身體略感不適,孝文帝忙派御醫(yī)李脩登門探視,李脩回宮秘密報告說高允氣血有變化,恐怕情況不太好。孝文帝心里很難過,派使者賞給高允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各種精美食品,從美酒糧米到食鹽肉醬,以及床帳、衣服、被褥、幾杖等,非常齊備,總計有一百多種,都是當時的上等品,把庭院堆得滿滿的。高允喜形于色,摸著這些東西說:“皇上認為我太老了,賞賜這么多東西,正可以分發(fā)給客人了。”
心中無我,唯有他人最為念;無欲無求,粗茶淡飯自心安。這就是高允的境界吧!高允曾作《征士頌》,回憶當年曾一起應詔出仕的那些人,感慨“往日的喜悅,變成今天的悲傷”。因為“朝廷中的官員都是晚輩,街坊鄰里也看不到熟悉的面容”。98歲的高齡在那樣一個不甚發(fā)達的時代實在是一個讓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那又何嘗不是對他一生想別人多、想自己少的報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