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東洋-熱讀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鄭和下東洋-熱讀

鄭和下西洋,盡人皆知。其實,鄭和下西洋前,先去東洋出了一趟差。
  
  明朝建立前后,倭寇猖獗,邊患頻仍。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斷絕中日交往,實行海禁。燕王朱棣奪得帝位后,希望與街坊鄰舍修好,便改革老爹的政策,開放海禁。豈料這一來卻讓倭寇鉆了空子,浪人、海匪又一撥一撥襲來。倭寇越鬧越兇,勢力漸大,以至于明朝官軍不能敵。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文皇帝永樂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只寇穿山,百戶馬興(與戰(zhàn))死亡。尋寇蘇(蘇州府)松(松江府)諸處。”倭寇一路殺來,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百姓紛紛棄家逃難。
  
  馮夢龍在《古今小說》中《楊八老越國奇逢》有形象描繪:“舟車擠壓男女奔忙。人人喪膽,盡愁??茼ゲ?;個個驚心,只恨官兵無備御。扶老攜幼,難禁兩腳奔波;棄子拋妻,單為一身逃命。不辨貧窮富貴,急難中總則一般;哪管城市山林,藏身處只求片地。”朱棣皇帝大怒,派兵進剿。豈料賊寇奸滑無比,大兵一到,頓作鳥獸散;大兵一退,又鼠竄而來。永樂皇帝決定采用“以夷制夷”之法,讓其本國統(tǒng)治者鎮(zhèn)壓,由本國官管本國民,成效要好得多。
  
  于是,鄭和被派往東洋。鄭和下東洋的這趟差使為皇帝欽點。《明史·戎馬志》:“永樂二年,寇浙直,乃命太監(jiān)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鄭和受命憑借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造船技術,打造樓船巨艦。1404年,鄭和督師十萬從浙江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出發(fā),乘長風破巨浪,浩浩蕩蕩駛抵日本。
  
  鄭和下東洋只做了兩件事。一件,曉諭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源道義懾于明朝強勢,也自知理虧,立即逮捕倭寇“渠魁”,為了做給明朝看,下令用“蒸殺”的辦法處死。怎么個“蒸殺”法呢?將犯人放在大甑里,下面架火,像蒸螃蟹似的把人活活蒸死。
  
  鄭和做的第二件事,“許以貿易”。倭寇屢屢犯境,不就是奢求中國的絲綢、瓷器、書畫、資財嗎?給他,但從今往后只能合理合法地拿,不得卑鄙無恥地搶。于是雙方簽訂《堪合貿易條約》,“堪合”,乃明朝朝廷頒發(fā)的執(zhí)照簽證。日本人只能在條約的約束下,與明朝進行“朝貢貿易”,規(guī)規(guī)矩矩做生意。
  
  源道義同時接受了明朝封號、金印、冠服等,表示臣服,并按屬國的名分向明朝皇帝呈遞國書,奉明正朔,即《日本準三后源道義上書上明皇帝陛下書》:“日本國開辟以來,無不通聘問于上邦。道義幸秉國鈞,海內無虞。特遵往古之規(guī)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獻方物:金千兩、馬十匹、薄樣千帖、扇百本、屏風三雙、鎧一領、銅丸一領、劍十腰、刀一柄、硯筥一合、同文臺一個。搜尋海島漂寄者幾許人還之焉。道義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鄭和下東洋以政治軍事手段“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用經濟手段懷柔、安撫人心。東洋之行大獲成功。當然,鄭和的成功其關鍵在于當時國力的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