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引與錯用-成長
錯引古典詩句已經(jīng)成為后世,尤其是當(dāng)代年輕人的常見現(xiàn)象。譬如杜牧的《山行》有名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是指山形高聳,人家居于白云生處,意境是極為美妙的。而不理解精妙者,每每引為“白云深處有人家”,將“生”字換作“深”字,直白顯露,意味盡失——也有作“深”字版本,但終不如“生”字傳神入微,多半是文情淺陋者所妄為。
同是一個“生”字,張九齡的《望月懷遠(yuǎn)》詩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亦常被人錯引為“海上升明月”。他以為明月必是升起才有韻味,殊不知“生”字才較“升”字更為雅致,更有情趣。近見有引孟郊《登科后》詩句“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者,前句竟誤為“春風(fēng)得意馬蹄急”,雖同為快意,但由“疾”變“急”,把科舉高中的愉快心情,搞得索然無味矣。錯引之病大多出在同音字或近音字上。再有現(xiàn)今錯引較多的是宋代陸游的《游山西村》內(nèi)有“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句,實在是詠山歌水的千古絕唱。偏偏許多人錯引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把個水復(fù)山重的絕佳景色搞得水盡山窮!
但是,另一方面,明知搞錯卻堅持使用,有時則演變成一種新穎的寫作方法,往往因為出奇制勝,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修辭效果。最為明顯的是出自《詩經(jīng)》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本意是指桃花盛開,光鮮艷麗的樣子。不知被哪位古人借諧音錯用為“逃之夭夭”,從而形容人狼狽而逃的模樣,真是入木三分。這種有意識的錯用,其本意正在于歪打正著,形成透著幽默感的新穎修辭方法。
將錯用故意為之,每每創(chuàng)造出別有洞天的新感覺。比如延安時期,秦邦憲同志目睹大多數(shù)干部輕視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遣詞造句常鬧笑話的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化用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名句為“語不驚人辭不修”,真是言簡意賅,令人過目難忘。
錯引是客觀上的失誤,錯用乃主觀上的妙運。